滁州琅琊山,素有“皖东第一名山”之称,不仅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醉翁亭记》闻名于世,其山间的寺庙群更是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脉与佛教文化,这些寺庙依山而建,与奇峰、幽谷、清泉相映成趣,构成了琅琊山“人文与自然共生”的独特景观。
琅琊山寺庙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琅琊寺,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原名开化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皖东地区最早的佛教丛林之一,寺庙坐落在琅琊山最深处,踏入寺门,古木参天,梵音袅袅,仿佛瞬间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寺内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层层递进,气势恢宏,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数米,法相庄严,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前的“琅琊寺”匾额为苏轼手书,笔力遒劲,为寺庙增添了几分文气,寺内还有著名的“琅琊山泉”,泉水清冽甘甜,常年不涸,唐代诗人韦应物曾赞道“山泉漱玉虹”,至今仍是游人必访之地,除了佛教建筑,琅琊寺还与历代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欧阳修曾在此饮酒赋诗,王安石、曾巩、宋濂等均留下题咏,使得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与琅琊寺遥相呼应的深秀寺,位于琅琊山南麓,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之意,相比琅琊寺的恢宏,深秀寺更显清幽古朴,寺庙依山势而建,青瓦红墙,掩映在古松翠柏之间,环境雅致,寺内的深秀寺大殿为明代木构建筑,斗拱交错,梁架精巧,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殿前有两株千年银杏,高耸入云,秋季金黄的叶片与寺庙的红墙相映,构成“深秀银杏”的胜景,深秀寺虽规模不大,却以“幽”取胜,寺内有一方“琅琊深秀”石刻,为明代所刻,笔法古朴,与寺庙的清幽气质完美契合,寺内的“三友亭”因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是文人雅士静心品茗、吟诗作对的好去处。
琅琊山寺庙群不仅建筑风格各异,更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从唐代的开化寺到明代的深秀寺,历代高僧在此弘法修行,使得琅琊山成为佛教文化在皖东传播的重要中心,寺庙内的壁画、石刻、匾额等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记录了琅琊山佛教的兴衰历史,这些寺庙仍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香火鼎盛,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
寺庙名称 | 始建年代 | 地理位置 | 核心建筑 | 文化标签 |
---|---|---|---|---|
琅琊寺 | 唐代 | 琅琊山深处 | 大雄宝殿、藏经楼、琅琊山泉 | 苏轼题匾、韦应物咏泉、唐代古刹 |
深秀寺 | 明代 | 琅琊山南麓 | 深秀寺大殿、千年银杏、三友亭 | 明代木构、欧阳修命名、“深秀银杏”胜景 |
琅琊山的寺庙,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它们不仅见证了琅琊山的千年变迁,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纽带,人们既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也能领略到文人墨客的风雅与情怀,是滁州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FAQs
Q:琅琊山寺庙中哪座寺庙的历史最为悠久?
A:琅琊寺(原名开化寺)是琅琊山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始建于唐代代宗年间(公元762-779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皖东地区最早的佛教丛林之一,比深秀寺早建约500年。
Q:琅琊寺与《醉翁亭记》有什么关联?
A:琅琊寺与《醉翁亭记》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常游琅琊山,在琅琊寺饮酒赋诗,并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文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即描绘琅琊山景致,而琅琊寺作为山核心寺庙,是欧阳修活动的重要场所,寺内至今仍保留着与欧阳修相关的题咏和遗迹,使得琅琊寺成为《醉翁亭记》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