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受戒是佛教僧团中极具庄严意义的仪式,标志着修行者正式踏入僧伽行列,承接佛陀的戒法传承,而“师传法师”作为受戒仪式中的核心引导者,不仅是戒律的传授者,更是修行路上的引路人,其角色贯穿受戒前后的全过程,深刻影响着僧人对戒法的理解与践行。
受戒:僧伽身份的根本确立
受戒,即“纳受戒法”,通过特定的仪式,让修行者领受佛陀制定的戒条,在身心种下防非止恶的“戒体”,对和尚而言,受戒是身份的根本转变——从沙弥到比丘,从居士到僧人,必须经过严格的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传承,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形式仪式,而是通过师徒间的“口耳相传”,将佛陀的教法与戒律精神延续至今,确保法脉不断,戒律的核心是“防非止恶、崇修善法”,如比丘戒中的“波罗提木叉”(戒条),既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也是解脱道的基石,若无受戒,则无法具备正式的僧格,难以参与僧团共修,更谈不上弘法利生。
师传法师:戒脉传承的核心载体
“师传法师”,通常指传戒仪式中的“戒和尚”(授戒师),是戒律传承的直接授予者,其角色远不止于“念诵戒条”,更需具备深厚的戒学素养、如法的传承资格与高尚的德行,根据《四分律》等律典规定,戒和尚必须是“满十夏”(出家修行十年以上)、精通戒律、无破戒过患的资深比丘,确保所传戒法的纯正与权威。
在受戒过程中,师传法师的职责贯穿始终:
- 审察根器:在受戒前,需考察求戒者的发心是否纯正、是否具备受戒的善根(如是否远离五逆罪、具足惭愧心等),避免法脉传承的混乱。
- 传授戒法:通过“问遮”(询问求戒者是否具备受戒的资格,如是否破见、破威仪等)、“示相”(说明戒条的具体含义与开遮持犯)、“授戒”(以如法仪式授予戒体)等环节,将戒法的文字义理转化为修行者的内在戒体。
- 引导践行:受戒并非结束,而是修行的开始,师传法师需在后续的修行中,通过日常教导、禅修指导、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弟子理解“戒体”的实质(非指具体的物质,而是防非止恶的功能),并将戒条融入生活,做到“戒行相融”,针对“不妄语”戒,不仅要求不撒谎,更要引导弟子培养诚实无欺的内心品质,这才是戒法的深层精神。
受戒流程:师徒共筑的庄严道场
受戒仪式通常持续多日,需在如法的戒坛(由十位以上具德比丘组成的“三师七证”主持)中进行,以下是关键流程的简要说明(可结合表格更清晰):
阶段 | 核心环节 | 师传法师的作用 |
---|---|---|
前期准备 | 求戒、审察根器、学习戒律 | 确认弟子资格,讲解《沙弥律仪》《比丘戒本》等预备知识 |
正授戒仪 | 礼佛、请师、问遮、授三坛大戒 | 以“白四羯磨”(僧团表决式)如法授予戒体,确保传承清净 |
后期教导 | 日常诵戒、禅修指导、犯错忏悔 | 定期为弟子“说戒”(讲解戒条),针对持戒中的疑问答疑,引导“忏悔清净” |
在“授比丘戒”时,戒和尚需带领求戒者向“十师”(三师七证)行礼,通过“问遮”确认弟子无破见等过失,再以“如法、如量、如相”的仪式授予戒体,这一过程中,师传法师的威仪与言传身教,本身就是对戒法的生动诠释。
戒律传承:从“持戒”到“弘法”的升华
师传法师对弟子的指导,不仅停留在“持戒”的层面,更要引导其理解“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戒为定基,定为慧本,慧能破惑,真正的持戒,不是机械地遵守条文,而是通过戒律的约束,让内心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进而开发智慧,最终达到弘法利生的目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强调“心地无非自性戒”,正是对戒法精神的深化:戒的本质是“心地清净”,师传法师需帮助弟子从外在持戒转向内在修心,实现“戒体”与“慧解”的圆融。
相关问答FAQs
Q1:师传法师在受戒后对弟子的指导会持续多久?
A1:师传法师对弟子的指导是长期的,贯穿其整个修行过程,从受戒后的“沙弥期”到“比丘期”,乃至成为能独立弘法的法师,师传法师仍需通过定期“说戒”、禅开示、生活指导等方式,帮助弟子应对修行中的困惑,确保戒法传承的延续性,律宗传统中,戒和尚会与弟子保持“终身师生关系”,即使在弟子成为师父后,仍需定期回禀修行心得,这种“师徒相承”的模式,是佛教法脉不断的重要保障。
Q2:如何判断一位师传法师是否具备如法的传戒资格?
A2:判断师传法师是否具备传戒资格,需依据律典的严格标准:必须是“满十夏”的比丘(出家修行十年以上),且精通《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需无“破戒、破见、破威仪”等根本过患,品德高尚,能以身作则;需通过“僧团羯磨”(集体表决)认可,获得传戒的正统传承,还需观察其是否具备慈悲心与摄受力,能真正引导弟子理解戒法精神,而非仅注重仪式形式,在汉传佛教中,传戒法师还需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的备案,确保传戒活动的如法性与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