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可行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及积极的弘法利生事业,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法师在佛学教育、文化传播、慈善公益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其生平经历既是对个人修行道路的见证,也折射出中国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脉络。
个人信息与教育背景
释可行法师,俗名李志强,1975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及佛教典籍产生浓厚兴趣,1993年,于泉州开元寺礼上界下下大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可行”,取“行解相应,道业可成”之意,1996年,赴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学习,系统研习佛学基础及戒律学,199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福建莆田广化寺依止圆拙老和尚深造,深入学习禅宗经典与净土法门。
为求佛法真义,法师先后赴斯里兰卡、泰国及日本参学,2002年考入斯里兰卡佛教大学,攻读比较哲学硕士学位,重点研究中南传佛教异同;2005年回国后,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系,攻读宗教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汉传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实践》为题,提出“禅净融通、契理契机”的现代修行理念,获学界高度评价。
教育背景简表
| 阶段 | 院校/机构 | 专业/研究方向 | 时间 |
|------------|-------------------|--------------------|--------------|
| 剃度出家 | 泉州开元寺 | 佛学基础、戒律学 | 1993年 |
| 本科学习 |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 佛学、戒律学 | 1996-1998年 |
| 深造学习 | 福建莆田广化寺 | 禅宗、净土法门 | 1998-2002年 |
| 硕士学习 | 斯里兰卡佛教大学 | 比较哲学 | 2002-2005年 |
| 博士学习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宗教学 | 2005-2008年 |
弘法历程与寺院建设
法师的弘法道路始于基层寺院管理,2001年起,担任泉州开元寺知客师,负责寺院日常事务与信众接待,期间以“慈悲待人、以法服众”为宗旨,妥善处理寺务,赢得僧俗两界信赖,2008年,受福建省佛教协会委派,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监院,协助方丈推行寺院现代化管理,推动成立“鼓山佛学教育中心”,开设面向社会大众的佛学讲座与禅修营,年均参与信众超万人次。
2015年,法师调任广东韶关南华寺,这座禅宗六祖惠能道场,成为其弘法事业的重要平台,任内主持完成南华寺大雄宝殿、藏经楼修缮工程,恢复“禅文化夏令营”品牌活动,吸引海内外青年参与;创办《禅与现代社会》期刊,探讨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实践,2020年起,法师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主讲《禅宗思想史》《戒律学纲要》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视野的僧才。
社会贡献与文化交流
释可行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融合,2012年发起“慈航行动”,组织僧俗信众赴贫困地区开展助学、医疗援助,累计捐赠物资超千万元;2018年牵头成立“可行佛学公益基金会”,专注于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心灵成长,在全国建立20所“佛学希望小学”。
在文化交流方面,法师多次代表中国佛教界赴海外弘法,2016年应邀参加“世界佛教论坛”斯里兰卡分论坛,发表《佛教在促进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演讲;20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与宗教学者对话“禅修与现代心理学”,推动佛教智慧与西方学术的互鉴,法师常受邀于高校、企业开设讲座,将佛法智慧应用于人生困惑化解、职场压力疏导等领域,被誉为“有温度的弘法者”。
著作与思想体系
法师著作等身,既有深奥的佛学专著,也有贴近大众的弘法文集,主要著作包括《禅净双修的现代诠释》《戒律与生活:佛教伦理的当代实践》《心灵的安住: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智慧》等,禅净双修的现代诠释》获“中国佛教协会优秀学术成果奖”,其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三契”:契理——以佛陀教法为根本,契机——适应现代众根机,契时——回应时代需求,法师主张“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佛法应融入日常生活,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实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相关问答FAQs
问:释可行法师的弘法理念中,“禅净双修”对现代人修行有何指导意义?
答:法师认为,“禅净双修”并非简单融合禅宗与净土宗,而是强调“禅为定学,净为慧学,定慧等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易上手,可作为入门方便;禅宗的“观心参究”则能深化智慧,破除执着,法师提倡“以净为归,以禅为导”,即通过念佛培养专注力,以禅观照烦恼本质,二者结合既能解决当下焦虑,又能究竟解脱,法师强调“生活即修行”,将禅净精神融入工作、家庭,在尽责中修福,在静心中修慧,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问:释可行法师在佛教教育中,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方法?
答:法师主张“守正创新”的佛教教育理念。“守正”即坚守佛法的根本教义,如戒律精神、三法印、四圣谛等,确保教育内容纯正;“创新”则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线上佛学课程、VR禅修体验,扩大受众范围;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培养,通过寺院义工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将佛法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法师认为,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传统是根,现代是叶,只有根深叶茂,佛教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修并重、悲智双运”的僧才,服务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