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云南常悟法师

云南常悟法师,一位深居滇中名山、以行持庄严弘法利生的佛门大德,其修行之路与弘法事业,始终扎根于云南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既传承着汉传佛教的清净法脉,也融合着滇地特有的民族信仰底蕴,成为当地信众心中的精神灯塔。

云南常悟法师

常悟法师俗姓李,1968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家庭,自幼受洱海苍山灵秀之气浸润,加之家中世代信佛,耳濡目染间对佛法心生亲近,少年时常随长辈至崇圣寺礼佛,见佛像庄严、钟磬悠远,心中便生出“出家修行、度化众生”的念想,18岁时,于大理鸡足山祝圣寺依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常悟”,寓意“常悟无常、恒持正念”,出家后,他先在寺内行持苦行,洒扫庭院、诵经持咒,一坐数小时如如不动,同修皆赞其“根器不凡,堪担大任”。

1990年,常悟法师赴四川成都文殊院求受具足戒,随后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系统学习佛法,在校期间,他精研《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兼修禅、净、密各宗,尤其对“人间佛教”思想深有体悟,常言:“佛法不离世间觉,出家的修行不是逃避红尘,而是要在红尘中炼心,以慈悲利他为本。”毕业后,他婉拒了学院留校任教的邀请,毅然回到云南,选择在滇中的一座深山古寺——昆明安宁的“法华寺”驻锡修行,彼时的法华寺因年久失修,殿堂破败,香火寥落,常悟法师便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发愿重兴道场,他亲自参与殿堂修缮、殿堂壁画绘制,每日清晨三点半起床早课,白天劳作,夜晚为信众开示佛法,寒来暑往,十余年间竟将一座荒山古寺修缮成殿宇庄严、道风清净的修行圣地,吸引周边乃至省内外信众前来参学。

常悟法师的弘法理念,始终以“契理契机”为要:既坚守佛法的根本教义,又结合云南多民族、多信仰的实际情况,以信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智慧,他常说:“云南有25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传统,佛法就像清水,能融入不同的容器,既要保持水的清净,也要适应容器的形状。”为此,他特别注重将佛法与民族文化融合,在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他会用傣语宣讲《吉祥经》,结合傣族“赕佛”传统,开示“布施得福、持戒得安乐”的道理;在彝族、白族地区,他则借鉴当地“火把节”“三月街”等节庆形式,举办“佛法与文化”主题活动,通过歌舞、绘画等艺术载体,让信众在欢喜中领悟佛法真谛。

在慈善利生方面,常悟法师始终践行“菩萨道”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法华寺僧众及信众捐款捐物,筹集善款50余万元,并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2019年,云南昭通山区遭遇洪灾,他又发起“慈心助学”行动,资助2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常说:“慈善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唤醒众生心中的慈悲,看到受助者露出笑容,就是最好的修行。”他还注重教育弘法,在法华寺开设“周末禅修班”“儿童佛学夏令营”,针对都市人开设“减压禅修课”,教以观呼吸、数息等简单法门,帮助现代人缓解焦虑、安顿心灵,十余年来,已有上万人次通过禅修班接触佛法,学会以智慧面对生活困境。

云南常悟法师

为系统梳理云南佛教文化脉络,常悟法师还牵头组织团队整理地方佛教文献,他带领弟子走访滇西、滇南各地古刹,抢救性抄录散落于民间的《云南高僧传》《鸡足山志》等古籍,历时八年编成《云南佛教文献辑刊》,填补了云南佛教史料研究的空白,他提倡“人间佛教”的生活化,鼓励信众将佛法融入日常:在工作中秉持“正命”原则,在生活中践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让“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以下为常悟法师弘法大事记概览:

时间 事件概要
1986年 于大理鸡足山祝圣寺剃度出家,法号常悟
1990年 赴四川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后入读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1995年 回云南驻锡昆明安宁法华寺,发愿重兴道场
2000-2005年 主持法华寺殿堂修缮工程,新建天王殿、藏经楼,恢复丛林规制
2008年 组织汶川地震赈灾行动,筹集善款50余万元
2012年 开设“周末禅修班”,面向都市人推广禅修法门
2015年 启动“慈心助学”行动,持续资助贫困学生
2020年 完成《云南佛教文献辑刊》编撰,共收录文献30余种
2023年 于法华寺举办“首届云南佛教文化论坛”,推动滇地佛教文化交流

常悟法师的行持,不仅让一座古寺重焕生机,更在云南大地播撒下慈悲与智慧的种子,他常说:“修行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只要众生需要,我就会在这里。”虽已年过五旬,他仍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带领僧众早课、过堂,下午为信众开示,夜晚则在灯下研读经典、整理文稿,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生活,他的言传身教,让无数人看到:真正的修行,是在平凡的坚守中显现不凡的境界;真正的弘法,是以身作则唤醒众生本具的佛性。

相关问答FAQs

云南常悟法师

Q1:常悟法师的修行法门有何特点?如何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进行弘法?
A:常悟法师的修行法门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禅为修心之要,净为成佛之舟”,他认为,禅修能让心安定,念佛能让心归趣净土,二者相辅相成,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他简化了传统禅修的仪轨,教授“数息观”“观息法”等易上手的法门,帮助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如通勤、午休)随时修心;通过线上禅修课程、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将“放下执着”“活在当下”等理念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佛法真正成为现代人心灵的“解压良方”和“生活指南”。

Q2:常悟法师在推动云南佛教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常悟法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云南佛教文化传承:一是文献整理,他带领团队历时八年抢救性抄录、编撰《云南佛教文献辑刊》,系统保存了滇地佛教的历史资料;二是人才培养,在法华寺开设“僧伽培训班”,培养年轻僧人学习佛法、管理寺院的能力,同时举办“居士佛学班”,提升在家信众的佛学素养;三是文化融合,结合云南多民族文化特点,将佛法与民族节庆、艺术形式结合,如在傣族“泼水节”期间举办“佛文化与傣族文化”主题展,在彝族“火把节”中开展“慈悲与智慧”公益讲座,让佛教文化在民族交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