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菩萨是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式,其核心不仅在于外在的礼仪形式,更在于内在心性的培养与提升,真正的拜菩萨,需以“九根”为基石——这“九根”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植于信仰的土壤,才能让修行之枝繁叶茂,最终趋向觉悟与慈悲,所谓“九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惭根、愧根、施根、戒根,它们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菩萨道的修行根本。
信根:修行的起点与基石
信根,是拜菩萨时首要具备的根本心行,指对三宝(佛、法、僧)的深信不疑。《大智度论》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是进入佛法的大门,若无信,则如无根之木,难以生长,信根包含三层内涵:一是信佛,相信佛陀是圆满觉悟者,其教言真实无妄;二是信法,相信佛法是解脱烦恼的指南,能指引众生离苦得乐;三是信僧,相信僧团是住持正法的载体,修行者可依僧团 guidance 次第增上。
实践信根时,需避免“迷信”与“邪信”,迷信是对佛法的盲目崇拜,缺乏理性思辨;邪信则是外道或邪见,偏离正法轨道,真正的信根,需通过闻思经教、验证因果来建立:读诵《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理解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观察世间因果不虚的现象,如善人得善果、恶人遭恶报,从而深化对三宝的信心,信根坚固者,即便遭遇逆境,亦能深信“因果不虚,善恶有报”,不退失道心。
精进根:不懈怠的修行动力
精进根,指对善法(断恶修善)的策励与坚持,是破除懈怠、成就道业的动力。《瑜伽师地论》中,精进被定义为“于善法中,心勇为性”,即对善法心生勇猛,不退转、不怯懦,精进分为身精进与心精进:身精进如礼佛、诵经、布施等外在行为;心精进如断恶念、修善念、保持正念等内在调伏。
精进的核心是“勇猛而不急躁”,拜菩萨时,若追求形式上的“数量”(如一天拜几百拜),却心浮气躁、攀比执着,便非真正的精进,反而易生烦恼,真正的精进根,需以“持之以恒”为要:每天固定时间礼佛、诵经,哪怕时间不长,但日日不间断;遇到困难时(如修行中出现的昏沉、障碍),不退缩、不放弃,而是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心去克服,正如《阿含经》中佛陀以“钻木取火”譬喻精进:未得火时,不息不钻,终能生火;修行亦然,精进不懈,必能突破瓶颈。
念根:正念的守护与观照
念根,指“正念”,即对善法、因果、菩提心的忆念不忘,不令心散乱于外境。《成实论》中说:“念能持心,不令散乱。”念根是修行的“守护者”,能防止心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染,拜菩萨时,若口称“南无观世音菩萨”,心却想着工作琐事,便失去念根的意义;反之,若能一边礼拜,一边忆念佛菩萨的慈悲与愿力,心不外驰,便是念根的体现。
念根的实践需从“忆念三宝”入手:日常中,念佛(忆念佛的功德)、念法(忆念法的真理)、念僧(忆念僧的清净);也可念死(无常,提醒生命短暂,应精进修行)、念苦(世间苦谛,激发出离心),念根坚固者,能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吃饭时知“食存五观”(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做事时知“善护念”,不随烦恼转。
定根:专注一境的禅定力量
定根,指通过专注一境,使心不散乱的禅定功夫,是由念根深化而来的修行成果。《六祖坛经》中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的依止,慧是定的明灯,二者不可分割,拜菩萨时,若能专注于礼拜的动作(身体的前倾、合掌、屈膝),或专注于佛号的字字分明,心不攀缘过去、便是定根的显现。
定根的修持需从“系缘一境”开始:初学者可通过数息(数出入息)、观呼吸(观息的出入长短)来训练专注力;有基础者可修“止观”,即以定力观照事物实相(如“诸法无我”“缘起性空”),定根并非追求“枯坐”或“神通”,而是为了“断惑证真”——通过定力,降伏烦恼,生发智慧,正如《楞严经》中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根是连接持戒与智慧的桥梁。
慧根:通达事理的智慧光明
慧根,指对佛法真理的体悟与通达,能破无明、断烦恼,是菩萨道的核心根本。《大般若经》中说:“般若为导,五度如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无智慧引导,易落“有漏”(执着相、求果报);唯有以智慧为导,才能成就“无漏”功德。
慧根的生发需“闻、思、修”三慧配合:闻慧(听经闻法,如闻《金刚经》《心经》理解缘起性空)、思慧(对所闻法义如理思辨,破除邪见)、修慧(通过禅定实证真理,如观照“五蕴皆空”),慧根的体现,是能在日常生活中“理事无碍”:遇到顺境不贪着,知“诸行无常”;遭遇逆境不嗔恚,知“诸法无我”;待人接物时,以慈悲心摄持,以智慧分别善恶,而不执着相。
惭根:对过羞耻的内在自律
惭根,指对自身过错的羞耻心,不愿违背圣贤教诲,是“内自羞耻”的道德自律。《法句经》中说:“惭如戴冠,尊贵之本。”人若有惭,则能止恶行善,保持人格的尊严,犯了戒或造了恶业,内心生起“我愧对佛菩萨”“我违背了师父教诲”的羞耻心,便是惭根的显现。
惭根的培养需以“圣教为镜”:以佛陀的教言对照自身行为,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发现言行不符,便生羞耻心;忆念佛菩萨的清净功德,对比自己的烦恼习气,从而激发“我应向佛菩萨学习”的惭愧心,有惭根者,即便无人监督,也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因内心“以圣贤为师”,不愿自甘堕落。
愧根:对他人评价的敬畏之心
愧根,指对他人评价的敬畏心,不愿做让他人耻笑的事,是“外惧讥嫌”的道德约束。《毗尼母经》中说:“愧如守门,恶不入心。”人若有愧,则能守护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明知“不妄语”是戒律,却因怕得罪人而说谎,事后因“他人会如何看我”而感到愧疚,便是愧根的作用。
愧根的实践需“以他人为师”:重视他人的合理评价,若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不嗔怒、不抵触,而是反思“是否真的错了”;想象“若造恶业,他人会如何议论佛子”,从而生起“不愿让佛教蒙羞”“不愿让师长失望”的愧心,惭愧二根常并称“惭愧”,如《涅槃经》中说:“有惭有愧,则名为人。”二者是修行人护持净戒的“左膀右臂”,能防止心行堕落。
施根:舍去贪着的布行实践
施根,指通过布施舍去贪着,培养慈悲心与平等心,是菩萨道的“入行”根本。《华严经》中说:“舍之为道,功德无量。”布施分为财布施(施予财物,帮助贫困)、法布施(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心灵)、无畏布施(消除众生恐惧,如护生、安慰),施根的核心是“三轮体空”——不执着“能施的我”(布施者)、“所施的物”(财物)、“受施的人”(受益者),因一切法皆空,布施时无相而施,功德才无量。
实践施根需从“舍贪”开始:对财物不执着,知“身外物,莫贪求”,能将自己的多余钱财、物品布施给更需要的人;对法不执着,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能以开放心态分享佛法,不求名利;对无畏不执着,能主动帮助他人脱离恐惧(如安慰失意者、救助受伤动物),施根坚固者,能以“舍”为乐,破除“我执”,趋向“无我”的慈悲境界。
戒根:止恶行善的持戒根本
戒根,指通过持戒止恶行善,守护身口意的清净,是修行的基础。《四分律戒本》中说:“戒如明珠,能灭烦恼。”戒律如黑夜中的明灯,能照亮修行之路,防止众生造恶业,根本的戒根包括“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止恶(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摄善法戒是行善(如十善:不杀生而放生,不偷盗而布施等);饶益有情戒是利他(如慈悲济世,度化众生)。
持戒并非“死守戒条”,而是“慈悲摄心”。“不杀生”的根本是培养慈悲心,不仅不杀害生命,还要爱护众生;“不妄语”的根本是诚实守信,不仅不撒谎,还要说爱语、说实语,持戒时,需“知惭愧、有智慧”:若不小心犯了戒,应至诚忏悔(如拜《梁皇宝忏》《占察经》),而非自暴自弃;持戒的目的是“自利利他”,通过自身的清净行为,影响他人向善,这才是戒圆具足的体现。
九根的圆融:一体关联,缺一不可
九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如“九根相连的大树”,相互滋养、缺一不可,信根为根本,无信则精进、念、定等皆无动力;精进根为助缘,无精进则信根不深、念根不固;念根与定根为守护,无念定则慧根不生、烦恼易侵;慧根为明灯,无慧则其余八根易落“有漏”;惭愧二根为护持,无惭愧则戒根不净、施根不真;施戒二根为实践,无施戒则信、进、念、定、慧皆成空谈,真正的拜菩萨,需在日常生活中圆融九根:以信启智,以进持戒,以念护定,以定发慧,以惭愧自律,以施利他,最终达到“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菩萨境界。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拜菩萨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备“九根”?可以从哪些方面检验?
解答:检验“九根”是否具足,可通过日常心行观察,信根是否坚固:面对外道邪说或逆境时,是否仍深信三宝与因果?精进根是否具足:修行是否懈怠,遇到困难是否退缩?念根是否具足:日常是否能保持正念,不随妄念转?定根是否具足:遇事是否能专注不散乱,不被外境动摇?慧根是否具足:是否能以智慧分别善恶,不被烦恼所惑?惭根是否具足:做错事是否生羞耻心,不愿违背圣教?愧根是否具足:是否在意他人评价,耻于作恶?施根是否具足:是否能舍去贪着,乐于助人?戒根是否具足:是否能持戒清净,不犯根本重戒?若发现某根不足,应针对性加强:如信根不足则多闻思经典,精进根不足则制定修行计划,逐步培养。
问题2:拜菩萨的“九根”是否需要同时修持,还是有次第之分?
解答:“九根”的修持既有次第又圆融一体,从次第上看,应以信根为起点,先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再以信心驱动精进,勇猛修行;由精进生念根,保持正念不散;由念根入定根,心专注一境;由定根发慧根,通达事理;以惭愧根护持心行,避免造恶;以施、戒二根落实于行动,布施舍贪,持戒止恶,此过程如树生长,先扎根(信),再长干(精进、念、定),后开花结果(慧),而惭愧、施、戒则贯穿始终,如同枝叶,滋养根系,从圆融上看,九根相互含摄,如信中有慧,慧中有定,定中有念,不可割裂,修持时应次第分明又圆融无碍,在日常中综合培养,最终九根具足,道业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