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1858-1932),近代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俗姓朱,名古渠,浙江黄岩人,他一生精研教观,弘法利生,以“教观双美”著称,其修行境界尤为后人称道,入定”之事更是被佛教界视为实修验证的典范,谛闲法师的入定并非偶然,而是其数十年如一日践行天台止观法门、深契实修功夫的自然显现,既体现了佛教定慧等修的核心要义,也为后世学人树立了“解行并重”的榜样。
入定的背景:从教理到实修的积淀
谛闲法师的入定功夫,源于其对天台教义的深刻理解与长期实践,年轻时,他虽曾研习儒典,但后于宁波观宗寺出家,师从敏曦法师,专攻天台宗《法华》《楞严》《摩诃止观》等经典,天台宗以“教观双运”为宗旨,“教”指教理,即阐释佛陀经文的义理;“观”指观行,即通过禅定观照心性、契证实相,谛闲法师深谙“教观不二”之理,认为“非教无以启观,非观无以证教”,因此在弘法讲学的同时,从未放松实修功夫。
他曾于多处闭关专修,如先后在宁波观宗寺、杭州圣因寺、苏州戒幢律寺等处掩关数年,每日研读经典之余,严格遵循天台“止观六妙门”(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的次第,调伏身心,尤其在观“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时,他强调“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中道第一义谛”,通过观照万法皆空、因缘和合的本质,破除我执法执,为入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解行并进”的修行方式,使得他的定力并非枯坐,而是定慧交融的智慧显现。
入定的过程:定境中的身心超越
关于谛闲法师入定的具体记载,虽无详尽文字档案,但从其弟子及后人的追述中,可窥其概貌,其中最被传诵的,是其在宁波观宗寺的一次长期闭关中的入定经历。
据《谛闲法师年谱》及相关佛教文献记载,某年夏,谛闲法师于观宗寺“般舟堂”闭关,为期三年,闭关期间,他每日仅食一餐,夜不倒单,专注于止观修行,一日,弟子按惯例送饭,见其端坐蒲团,面容安详,呼吸微弱,以为法师入睡,轻唤数声无应,上前查看,发现其身体虽仍有温度,但脉搏、呼吸已微不可察,仿佛“入定”状态,弟子不敢惊扰,遂在室外守候。
三日之后,法师缓缓出定,神采奕奕,无丝毫疲惫,当弟子询问定中境界时,他仅微笑答曰:“万法皆空,心无所住,如如不动而已。”此次入定虽未言及持续时间,但从弟子的描述及法师出定后的状态来看,已远超普通“禅定”的范畴,更接近佛教所言“灭尽定”(一种超越色心、心心所法的高深禅定),是修行者通过定力伏断烦恼、契入真如的体现。
另有记载,谛闲法师在弘法途中,也曾于禅堂中短暂入定,一次在温州头陀寺讲经时,他因阐述“一念三千”的奥义,突然进入定境,端坐不动,数时方醒,在场弟子皆感震撼,认为这是法师“教观相应”的明证——当教理讲至极致,心念专注一境,自然引生定力,而非刻意追求。
入定的内涵:定慧等修与教观双美
谛闲法师的入定,并非为了神通或异象,而是天台宗“定慧等持”修行理念的实践,在佛教中,“定”是心不散乱的专注,“慧”是观照实相的智慧,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天台宗智者大师曾言:“若离止谈观,譬如绳木,无有绳则木无所依;若离观谈止,譬如盲人,虽有目无所见。”谛闲法师的入定,正是以“止”为基,以“观”为导,最终达到“定慧不二”的境界。
从教理上看,他的入定是对“空假中三谛圆融”的实证,天台宗认为,万法虽因缘生起(假),当体即空(空),空不碍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道,谛闲法师在定中,亲证“三谛相即”的真理,故能“心无所住”——既不执着于定境的殊胜(避免“住着禅定”),也不被外境干扰(保持“觉知清明”),这种境界,正如《摩诃止观》所言:“初心法师,未得法忍,于甚深法,以分别心测度,则如人以手扪摸虚空,终无所得。”唯有通过实修功夫,才能真正超越文字相,契入实相。
从修行方法看,他的入定体现了“渐修与顿悟”的结合,谛闲法师虽天赋异禀,但实修过程极为踏实,从“数息观”调伏粗心,到“随息观”培养专注,再到“止观双运”契入实相,一步一个脚印,他曾告诫弟子:“修行无捷径,唯在‘恒’字,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正是这种“久久为功”的坚持,使其定力日益深厚,最终能在入定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入定的影响:实修典范与法脉传承
谛闲法师的入定事迹,不仅验证了其修行境界,更对近代佛教的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佛教面临“庙产兴学”的冲击,教理荒废、实修凋敝的现象普遍,谛闲法师以“教观双美”为宗旨,既讲经说法弘教理,又重视禅定实修,扭转了当时佛教界“重教轻观”的风气。
其弟子中,著名的有倓虚法师、仁山法师、静权法师等,皆秉承其“解行并重”的理念,弘法于东北、华北、江南等地,使天台宗法脉得以延续,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多次提及谛闲法师的教诲,强调“修行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并回忆法师“虽入定甚深,却常以平常心示人,毫无高僧架子”,这种“定慧庄严”与“平易近人”的结合,让无数学人感受到实修的真实与可贵。
谛闲法师的入定也启示后人:佛教的“神通”并非目的,而是定慧自然显现的副产品,他曾明确告诫弟子:“勿以神通为奇,神通乃修行之余事,若刻意追求,则易入魔道。”这种对“神通”的理性态度,避免了修行者落入“求奇求异”的误区,回归“了生死、度众生”的佛教本怀。
以入定为镜,照见修行之路
谛闲法师的入定,是近代佛教实修的缩影,更是天台宗“教观双运”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需以教理为导,以实修为基,在“定慧等持”中契入实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人更应效法谛闲法师的精神,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潜,于日常行住坐卧中培养专注,于待人接物中观照自心,如此方能“定不退转,慧自现前”,最终实现“自利利他”的修行目标。
相关问答FAQs
问:谛闲法师的入定与佛教所说的“涅槃”或“坐化”有何区别?
答:谛闲法师的入定与“涅槃”“坐化”有本质区别,入定是禅定的一种状态,指修行者通过专注一境,达到心念寂静、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但色身仍在,心识未断,未来仍会出定,继续修行或弘法,而“涅槃”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指彻底断除生死烦恼、超越轮回的解脱状态,分为“有余涅槃”(色身尚存,烦恼已断)和“无余涅槃”(色身亦灭,烦恼永断),是修行圆满的终极目标。“坐化”则是高僧预知时至,安详示现死亡,色身可能有瑞相(如体温不退、金刚体等),是修行成果的体现,属于“有余涅槃”的范畴,谛闲法师的入定是其修行过程中的定境显现,尚未达到“涅槃”的究竟解脱,也不同于“坐化”的示现。
问:普通人是否可以学习谛闲法师的入定功夫?需要注意什么?
答:普通人可以学习谛闲法师的入定功夫,但需遵循正确的方法,避免盲修瞎练,需明“理”,即学习基本的佛教教理(如四谛、十二因缘、止观基础),明白“定”的本质是“心不散乱”,而非追求神通或异象;要“调身心”,通过持戒(如五戒、十善)规范行为,减少烦恼干扰,再通过“数息观”“随息观”等次第培养专注力;需“持之以恒”,如谛闲法师所言“修行唯在‘恒’字”,每日坚持静坐,哪怕十分钟,长期积累方能见效,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应在有经验的师父指导下修行,避免因方法不当导致“着魔”(如执着于定境、产生幻觉)或“出偏”(如身体不适、心理失衡),入定并非修行目的,而是“定慧等持”的手段,最终需回归“观照实相、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否则易落入“枯禅”,偏离佛教本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