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空法师是当代佛教界以持戒精严、苦行实修著称的僧人,住持辽宁海城大悲寺,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佛陀教法,尤其注重戒律与禅定的实践,在佛教语境中,“神通”并非超自然的玄奇现象,而是通过修行达到的某种心灵能力,其本质是智慧的显现,而非追求的目标,佛教强调“神通不敌业力”,真正的修行应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神通只是修行的副产品,若执着于此,反而可能成为障碍,圣空法师在开示中多次提醒大众,对神通的正确认知是修行的重要前提,避免因好奇或执着而偏离解脱之道。
佛教中的“神通”源于梵语“abhijñā”,意为“特殊的智慧”,共有六种,合称“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六种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系统禅定修习,净化心灵,开发潜能,前五通(五通)凡夫亦可修得,唯有“漏尽通”是阿罗汉以上圣者的境界,代表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圣空法师指出,五通虽能展现超越常人的能力,但若无漏尽慧光,仍会被业力牵引,无法究竟解脱,天眼通能见远近事物、过去未来,但若缺乏正见,可能被幻境迷惑;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却易陷入是非分别,反而增长执着,佛教修行的核心始终是“断惑证真”,而非追求神通本身。
圣空法师的修行理念以“戒为根本,定为枢纽,慧为眼目”,强调“以戒生定,因定发慧”,他认为,神通的出现是禅定功夫纯熟的自然结果,如同镜子拂去尘埃后本具的照用,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标,在《楞严经》中,佛陀曾告诫阿难,若以追求神通之心修行,易入魔道,因为神通背后可能潜藏贪嗔痴的习气,圣空法师常以古德“神通妙用,运水搬柴”为例说明:真正的神通并非腾云驾雾、点石成金,而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以智慧观照烦恼,以慈悲利益众生,这种“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态度,正是对神通本质的深刻诠释——神通不在玄奇处,而在日用中。
为帮助大众厘清神通与修行的关系,可通过以下表格对比“执着神通”与“正见修行”的差异:
维度 | 执着神通 | 正见修行 |
---|---|---|
目标 | 追求奇异能力,满足好奇心或名利 | 断除烦恼,证悟实相,解脱生死 |
基础 | 依赖神通、忽视戒定慧 | 以戒为基,以定为用,以慧为导 |
风险 | 易入魔道,增长我执,被业力束缚 | 心地清净,远离颠倒,趋向觉悟 |
表现 | 好玄奇、显神异,分别心重 | 平实朴素,慈悲利生,无住生心 |
结果 | 暂时显现能力,终究随业流转 | 渐断无明,究竟解脱,自利利他 |
圣空法师强调,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了生死、成佛道”,而非获得神通,在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陋劣,更应警惕对神通的执着,他曾举例说:“有人修行多年,追求神通不得,反而心生退转;有人老实念佛、持戒,虽无玄奇感应,却内心安稳,烦恼渐轻。”这说明,感应神通与否,与修行境界高低并无必然联系,真正的“感应”,是内心的清净与慈悲的增长,是面对顺逆境界时的如如不动,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神通亦是“相”,若执着于相,便背离了修行的本心。
对于神通的显现,圣空法师的态度是“不追求、不排斥,自然应对”,他认为,若修行过程中出现神通现象,应视为“路标”而非“终点”,提醒自己定慧功夫已有进展,但不可因此沾沾自喜,更不可炫耀自夸,反之,若无神通,也不应灰心,只要如法修行,戒定慧具足,福慧双增,解脱之道必能成就,他曾开示:“神通如水中月,道心是掌中珠,取月失珠,得不偿失;守珠待月,方为正途。”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修行是否需要追求神通?
A:普通人修行不应追求神通,佛教认为,神通是禅定修行的副产品,而非修行目标,若刻意追求,易生贪着,扰乱心性,甚至引发魔障,正确的修行应从持戒、修定、发慧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断恶修善、培养慈悲,净化烦恼习气,当内心达到一定清净程度,神通可能自然显现,但即便不显现,也能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安乐与智慧,这才是对凡夫更有利益的实际成就。
Q2:圣空法师如何看待神通与修行的关系?
A:圣空法师认为,神通与修行的关系是“本末”“主次”的关系——修行是“本”,神通是“末”;解脱是“主”,神通是“次”,他强调,修行的核心是“明心见性”,通过戒定慧断除无明烦恼,而非执着于神通等奇特现象,若修行者因神通而生傲慢,或利用神通谋取名利,则违背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他曾以“良药”为喻:“戒定慧如治病良药,神通如药中香气,香气虽好,但药才是治病根本,若执着香气,舍药不用,病终难愈。”修行者应始终以“了生死、度众生”为发心,将神通视为利益众生的工具之一,而非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