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悬挂的布,是佛教文化与信仰实践的重要载体,兼具宗教象征、艺术表达与实用功能,这些布制品形态各异、材质多样,从随风飘扬的经幡到庄严殿堂的唐卡,从佛像前的幔帐到供桌上的桌布,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教义与民俗信仰,共同构成寺庙空间中独特的精神景观。
经幡:风中的祈福符
经幡是寺庙及藏地民居中最常见的悬挂布幡,又称“风马旗”,因旗面常印有风马图案(宝马驮宝)及经文而得名,其材质多为棉、麻或丝绸,颜色以蓝、白、红、绿、黄五色为主,分别象征天空、云朵、火焰、江河、土地,对应佛教中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也代表佛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经幡的图案核心是经文,通常为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或《吉祥经》文,辅以龙、狮、宝伞等吉祥符号,信徒相信,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相当于诵念一次经文,将佛法传递十方,为众生祈福禳灾,在藏传佛教寺庙中,经幡常悬挂于山顶、桥头、寺庙屋顶及转经道旁,形成连绵的“经幡阵”,既是宗教标识,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风是佛的使者,经幡则是承载佛愿的“信使”。
唐卡:移动的佛寺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卷轴画,堪称“布上的佛教百科全书”,其材质以布本为主,画底用胶和石膏反复打磨平整,再以矿物颜料(如石绿、石青、金粉)和植物颜料绘制,色彩历经千年而不褪,唐卡题材广泛,包括佛像、菩萨、坛城(曼荼罗)、佛本生故事、密宗修法图等,每一幅都严格遵循《造像度量经》的规范,确保宗教仪轨的准确性。
唐卡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修行者的观修对象,寺庙中,唐卡多悬挂于经堂、佛殿的侧壁或单独的唐卡殿,供信徒顶礼膜拜,高僧大德还会举行“开光”仪式,为唐卡注入“加持力”,使其成为佛菩萨的“化身”,便携式唐卡(又称“唐卡卷轴”)则可随僧人或信徒流动,形成“移动的佛寺”,让信仰不受空间限制。
殿堂幔帐:庄严佛国净土
在汉传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藏经殿等核心空间,常悬挂于佛像周围或殿门内侧的布幔称为“殿堂幔帐”,这类布幔材质以锦缎、丝绒为主,色彩多采用明黄、朱红、宝蓝等庄重色调,边缘常绣有龙纹、莲花、宝相花等吉祥图案,部分还会镶嵌金线、珍珠,尽显皇家气派与宗教神圣感。
殿堂幔帐的功能首先是“庄严道场”——通过遮蔽殿堂的梁柱、墙壁,营造出“佛国净土”的清净氛围,让信徒远离外界干扰,专注于修行,它具有实用价值:古代寺庙多建在山林间,幔帐可遮挡灰尘、防潮,保护佛像与建筑,在一些大型法会中,幔帐还会根据主题更换,如水陆法会时悬挂“水陆幡”,上绘六道众生图像,象征普度一切众生。
法会布幔:仪式空间的分隔与强化
佛教法会(如水陆法会、盂兰盆会、传戒法会等)期间,寺庙会悬挂特定布幔,以营造仪式氛围、分隔空间,这类布幔材质多为素色棉麻或印经布,颜色以白、黄为主,象征清净与菩提心,布幔上常印有法会主题经文(如《心经》《阿弥陀经》)或坛城图案,部分还会标注法会名称及时间。
法会布幔的核心作用是“划定神圣空间”:将法会区域与普通区域分隔,形成“内道场”与“外道场”的界限,强化仪式的庄严性与神秘感,在传戒法会中,“戒坛幔”会围绕戒坛悬挂,只有受戒者与僧人可进入,象征“戒场”的不可侵犯性,布幔的悬挂与撤除本身也是仪式的一部分,暗含“从世俗到神圣”的转化过程。
供桌布:洁净与恭敬的象征
供桌是寺庙中供奉佛、法、僧三宝的核心设施,其上铺设的布称为“供桌布”,材质多为棉、麻等天然纤维,颜色以素白、浅黄为主,部分印有莲花、梵文等符号,强调“清净无垢”的寓意,供桌布虽小,却是佛教“敬佛”理念的重要体现——信徒认为,佛前的供桌需保持绝对洁净,布垫可防止供品(如水果、鲜花、清水)直接接触桌面,也避免信徒跪拜时污染供桌。
在一些寺庙中,供桌布还会根据节日更换:春节时用红底金纹布,象征喜庆;佛诞日用莲花纹布,纪念佛的诞生,这种细节变化,既是对信仰的尊重,也是佛教“随缘妙用”智慧的体现。
寺庙悬挂布的主要类型对比
类型 | 常见材质 | 主要图案/内容 | 核心用途 | 文化象征 |
---|---|---|---|---|
经幡 | 棉、麻、丝 | 五色、六字真言、风马图案 | 祈福禳灾、传播佛法 | 五行/五智、人与自然沟通 |
唐卡 | 布本(胶打底) | 佛像、坛城、佛本生故事 | 修行观修、宗教供奉 | 移动的佛寺、佛教仪轨可视化 |
殿堂幔帐 | 锦缎、丝绒 | 龙纹、莲花、宝相花、金线 | 庄严道场、保护佛像建筑 | 佛国净土的清净与神圣 |
法会布幔 | 素色棉麻、印经布 | 法会经文、坛城图案、法会名称 | 分隔仪式空间、强化法会氛围 | 世俗与神圣的界限、戒律的庄严 |
供桌布 | 棉、麻 | 莲花、梵文、素色纹样 | 保持洁净、表达对佛的恭敬 | 清净无垢、供养三宝的虔诚 |
寺庙里悬挂的布,远不止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具象化表达——它们以布为“色”,承载着“空”性的智慧(如无常、无我),又通过色彩、图案、仪式,让抽象的信仰变得可触可感,从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到唐卡在烛光下庄严静立,每一块布都在诉说佛教对宇宙、生命、慈悲的理解,成为连接凡俗与神圣的精神纽带。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寺庙里的经幡多为五色,且颜色顺序有讲究?
A:经幡的五色(蓝、白、红、绿、黄)对应佛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和“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颜色顺序通常从左至右或从上至下为蓝、白、红、绿、黄,分别象征“空间”“云朵”“火焰”“江河”“土地”,也代表佛的五种智慧遍及十方,藏传佛教认为,五色经幡按顺序悬挂,能形成能量循环,平衡宇宙与人的关系,因此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Q2:唐卡和普通宗教挂布(如殿堂幔帐)有什么本质区别?
A:唐卡与普通宗教挂布的核心区别在于“功能”与“艺术规范”,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修行工具”,需严格遵循《造像度量经》绘制,题材、构图、色彩都有宗教仪轨要求,且需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加持力,主要用于观修、供奉,是“移动的佛寺”;而普通宗教挂布(如殿堂幔帐、法会布幔)更多是“庄严环境”或“分隔空间”的实用装饰,材质、图案相对自由,无需开光,功能偏向仪式氛围营造,不具备唐卡的修行与宗教法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