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永康明修法师的修行之道与弘法思想有何独特之处?

永康明修法师,俗名李明修,1965年出生于浙江永康一个传统佛教家庭,自幼受祖母影响,接触佛法,对“诸法因缘生”“慈悲济世”等理念心生向往,18岁时,于永康延祥寺礼慧明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明修”,此后,他先后赴浙江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法华经》《楞严经》《净土五经》等经典,并参访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祖庭,融会各宗所长,逐渐形成“禅净双修,导归极乐;人间佛教,慈悲济世”的弘法风格。

永康明修法师

修行与弘法历程

明修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为要,出家初期,他遵从师训,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在寺院开荒种地、早晚课诵、坐香参禅,同时深入经藏,将教理与实践相结合,他曾于苏州寒山寺闭关三年,期间研读《大智度论》,体悟“般若空性”,并将修行心得记录为《关中随笔》,强调“心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修境界。

1995年,明修法师回到永康,见当地信众虽多,但佛法认知多停留于烧香祈福,缺乏系统教理引导,遂发愿“建寺安僧,弘法利生”,他带领信众修复了永康延祥寺这座千年古刹,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更设立了“明修佛学讲堂”,每周六开设“佛法基础班”“居士禅修营”,免费为信众讲解佛法常识、指导禅修方法,至今,讲堂已培养居士数千人,成为浙中地区重要的弘法基地。

在弘法实践中,明修法师注重“契理契机”,既坚守佛陀本怀,又结合现代信众需求,他提倡“人间佛教”,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鼓励信众将慈悲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日行一善”“职场菩萨”“家庭禅修”等,他常说:“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用智慧化解烦恼,用慈悲利益他人。”为此,他发起“明修慈善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次,帮扶孤寡老人200余户,并在疫情期间组织居士捐款捐物,价值超百万元,践行了“菩萨道”精神。

永康明修法师

弘法理念与实践概览

弘法理念 实践路径 社会影响
禅净双修,导归极乐 每日带领信众坐香、念佛,指导“观想念佛”与“参究念佛”结合 帮助信众建立正信,破除“学佛即迷信”的误解
人间佛教,慈悲济世 创办“明修慈善基金”,开展助学、扶贫、救灾等活动 树立佛教界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教理并重,契理契机 开设“佛法基础班”“居士禅修营”,编写《居士修行手册》 提升信佛众佛法素养,推动佛教文化传承
适应时代,创新弘法 利用新媒体平台(抖音、微信公众号)讲经说法,直播禅修 吸引年轻群体接触佛法,扩大佛教影响力

明修法师的弘法事业不仅局限于永康,他还受邀赴上海、杭州、福建等地讲经,多次在“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会”上发言,强调“同愿同行,共弘正法”,他著作颇丰,著有《禅与生活的艺术》《净土法要浅释》《明修法师开示录》等,禅与生活的艺术》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禅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销量超10万册,成为许多佛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

相关问答FAQs

Q1:明修法师提倡的“禅净双修”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1:“禅净双修”是明修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之一,指将禅宗的“参究自性”与净土宗的“念佛求生”相结合,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通过参话头(如“念佛者是谁”)观照自心,体悟“不生不灭”的佛性;净土宗则倡导“信愿念佛”,通过持名念佛,感应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实践上,法师建议信众每日安排“坐香参禅”与“持名念佛”的时间:早晨坐香30分钟,参究“念佛者是谁”,培养定力与智慧;晚上念佛1小时,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净土,在生活中保持“觉照”,遇事不执着,以禅定心念佛,以念佛心参禅,二者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即禅即净,禅净不二”的境界。

Q2:永康明修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A2:明修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并非对立,而是“契理契机”的有机融合,他指出,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普遍存在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而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他主张“佛教现代化”,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阐释佛法,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教理,将“无常”“因果”“慈悲”等理念融入职场、家庭、教育等领域,他提出“职场禅修”,建议上班族在工作中保持“正念”,专注当下,减少攀比心;“家庭禅修”,倡导家庭成员以包容、感恩之心相处,用佛法化解矛盾,法师强调,佛教的现代化不是改变教义,而是“契理契机”地适应时代,让佛法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促进个人心灵的净化与社会和谐。

永康明修法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