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正果法师 补戒

正果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以精研戒律、注重实修著称,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强调戒律为修行根本,提出“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对“补戒”这一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仪式有着深刻的开示与践行。

正果法师 补戒

“补戒”在佛教中特指僧人因故未如法受足具足戒,或戒牒遗失、戒律传承不清时,通过重新如法受戒以恢复僧伽身份的仪式,正果法师认为,补戒并非简单的形式重复,而是对戒体清净的重新确认,是修行者“净治身心、巩固道基”的关键步骤,他在开示中常提及,戒律是“三学”(戒、定、慧)之首,若无清净戒体,则定慧如空中楼阁,难以稳固,补戒的核心在于“心念清净”与“如法践行”,二者缺一不可。

正果法师对补戒的条件有严格界定,他强调,补戒者需具备“至诚忏悔心”,对过往戒律不清的过失生起惭愧,并发愿终身持戒;需依止“如法羯磨”(僧团集会议决程序),在至少五比丘僧前受戒,确保传承的清净与延续,他曾举例说:“若昔年受戒时,因师资不契、坛场不如法,导致戒体有亏,当如法忏悔后重新受戒,犹如浊水澄清,方堪修行。”他还指出,补戒后更需“护心持戒”,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护念根门,将戒律转化为自然的行为准则,而非“受戒即止”的形式主义。

为使修行者更清晰理解补戒的意义,正果法师常以“医喻”阐释:戒如良药,能治烦恼重病;补戒则如因病换方,重新对症下药,使药效(戒体)得以清净显现,他将补戒的关键要素归纳为下表:

正果法师 补戒

要素 内涵说明
忏悔清净 对过往戒律不清生惭愧,发露忏悔,誓不复造
如法坛场 依止清净寺院,五人以上如法僧团主持羯磨
师资契合 戒师需德行具足,能如法传授,学者需恭敬承事
受后践行 将戒律融入生活,持过午不食、不杀生等戒条,以戒导定,以定发慧

正果法师自身亦是补戒的践行者,据《正果法师年谱》记载,早年因战乱影响,其初受戒时传承细节未能详考,后为确保戒体清净,依止近代律宗大德弘一法师的指引,于特定坛场重新补受具足戒,并终身持戒精严,成为后学榜样,他常说:“补戒非为求名,乃为求心之安;非为形式,乃为道业之稳。”

在当代佛教实践中,部分人对补戒存在误解,或视为“多余仪式”,或因怕麻烦而回避,正果法师对此开示:“戒体如镜,蒙尘则需拂拭;补戒即拂拭之要法,若因循不问,则镜愈暗,道愈迷。”他呼吁修行者以“慧眼”审视自身戒律状态,若发现传承不清、持戒有亏,当勇于如法补戒,以清净戒体为修行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Q1:补戒是否必须回到最初受戒的寺院进行?
A:不必,正果法师指出,补戒的核心在于“如法羯磨”与“清净传承”,而非特定寺院,只要坛场符合佛教仪轨(如清净道场、五人以上如法僧团),戒师德行具足,即可补受,但若最初寺院传承清净,亦可优先考虑,以表对初缘的尊重。

正果法师 补戒

Q2:补戒后若不慎破戒,是否需要再次补戒?
A: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正果法师强调,破戒后应首先“至诚忏悔”,通过“四力忏悔”(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清净罪业,若属“轻戒”(如非故意的小过失),忏悔后即可恢复戒体;若属“重戒”(如杀盗淫妄),则需依律僧集众忏悔,视忏悔效果决定是否需重新补戒,关键在于“真心悔改”与“后不复造”,而非机械重复补戒形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