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是佛教徒对自佛陀住世以来,代代相承、荷担如来家业的高僧大德们的至高敬礼,他们如暗夜明灯,如舟航苦海,以智慧破无明,以慈悲度众生,将佛陀的教法薪火相传,从印度次第传至中国、日本、韩国乃至世界各地,使正法久住,利益无量众生,这些祖师或为开宗立派的祖师,或为注经弘法的论师,或为苦修证果的行者,虽示现不同身份,皆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是佛法在世间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佛陀时代的根本教法,部派时期的分化,再到大乘佛教的兴起与繁荣,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祖师们的护持与弘扬,龙树菩萨被誉为“八宗共祖”,其《中论》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中道,破斥一切戏论,奠定了大乘空性见的基础;其弟子提婆著《百论》,进一步破外道、显中道,无著、世亲兄弟弘扬唯识,无著从弥勒菩萨处听闻《瑜伽师地论》,创立瑜伽行派,世亲初学小乘后回大乘,著《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蕴论》等,系统阐述万法唯识、阿赖耶缘起之理,使唯识学成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体系,马鸣菩萨著《大乘庄严经论》,以诗偈赞佛德;提婆、清辨等论师延续中观思想,使大乘般若智慧深入人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祖师们“契理契机”,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禅宗达摩祖师“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其“二入四行”理论,理入“壁观”,行入“报怨、随缘、无所求、称法”,为禅宗奠定了修行基础,六祖慧能大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子得法,著《六祖坛经》,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禅宗平民化、简易化,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净土宗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白莲社,集众念佛,开创净土念佛法门;善导大师著《观无量寿经疏》,确立“专称弥陀名号,愿生净土”的易行道,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天台宗智顗大师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宗,判释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创立“教观双美”的天台体系,其《摩诃止观》系统阐述止观法门,对汉传佛教影响深远,华严宗法藏贤首大师著《华严五教章》,以“法界缘起”为核心,阐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圆融思想,使华严哲学成为佛教哲学的巅峰,律宗道宣律师南山律宗,以《四分律》为依据,结合大乘思想,制定戒律规范,被尊为“律宗南山宗祖”,三论宗吉藏大师弘扬“毕竟空”思想,密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大士传入真言密法,近代虚云老和尚一身兼禅净律密,复兴寺院,培育僧才,其“行住坐卧皆禅定”的行持,为当代学人树立榜样。
藏传佛教祖师同样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莲花生大师将印度密法传入西藏,降伏妖魔,建立桑耶寺,开创宁玛派传承;宗喀巴大师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以“显密圆融、戒律精严”著称,创立格鲁派,推动藏传佛教的复兴与规范化,这些祖师虽传承体系与汉传不同,但同属大乘佛教,皆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值得一切佛弟子敬礼。
历代祖师菩萨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榜样,他们面对外道邪说的诘难,坚守正法;面对世间的诱惑,安贫乐道;面对众生的苦难,勇猛精进,龙树菩萨入龙宫取《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利益众生而示现入灭;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十七年跋涉,百折不回,带回经论657部,译经千余卷,其“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正是祖师们“荷担正法”的写照,作为当代佛弟子,礼敬“南无历代祖师菩萨”,不仅是表达感恩,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深入经教,如理思维;精进修行,断恶修善;慈悲济世,自利利他,唯有将祖师的教诲融入生活,才能在末法时代安住身心,成就道业。
汉传佛教主要宗派祖师简表如下:
家派 | 祖师名号 | 时代 | 核心贡献 | 代表著作 |
---|---|---|---|---|
禅宗 | 达摩 | 南北朝 | 西天东土初祖,以心传心 | 《二入四行论》 |
禅宗 | 慧能 | 唐 | 六祖,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六祖坛经》 |
净土宗 | 善导 | 唐 | 确立专称名号、愿生净土 | 《观无量寿经疏》 |
天台宗 | 智顗 | 隋 | 创立教观双美,判教五时八教 | 《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
华严宗 | 法藏 | 唐 | 阐述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 《华严五教章》 |
律宗 | 道宣 | 唐 | 南山律宗祖师,制定戒律规范 |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
三论宗 | 吉藏 | 隋唐 | 弘扬毕竟空,破斥戏论 | 《三论玄义》 |
FAQs
-
问:为什么称历代祖师为“菩萨”?他们是否已经成佛?
答:在佛教中,“菩萨”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者,历代祖师虽已证得圣果(如阿罗汉、菩萨果位),但为度化众生,示现比丘、居士等身份,以“菩萨行”自利利他,龙树菩萨被公认为登初地菩萨位,达摩祖师被视为观音菩萨化身,他们虽已超越凡夫,但为荷担如来家业,示现凡夫相,故以“菩萨”尊称,表达对其“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乘精神的敬仰,祖师的果位虽高于凡夫,但“佛”是圆满究竟的觉者,祖师仍在修行途中(或已究竟成佛但隐密不显),故称“菩萨”是对其行持的肯定,而非果位的限定。 -
问:作为在家居士,如何礼敬历代祖师菩萨?日常修行中可以学习祖师的哪些品质?
答:礼敬历代祖师菩萨,核心在于“心诚”与“效行”,形式上,可于佛堂供奉祖师圣像,合掌称念“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或诵持祖师法语(如六祖坛经、净土宗祖师开示);更重要的是学习祖师的品质:一、深入经教,如玄奘法师“宁死不求法”,以智慧抉择正见;二、精进修行,如虚云老和尚“一坐数日”,以定慧功夫断烦恼;三、慈悲济世,如印光大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善法利益他人;四、威仪具足,如道宣律师“持戒精严”,以清净僧格住持正法,日常中,将祖师的教诲落实于“三学”(戒、定、慧):持戒护生,修禅定心,闻思经典,以“菩萨道”精神待人处世,即是最好的礼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