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达照法师,俗姓方,名志向,1972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兼具深厚佛学素养与弘法热情的代表性法师之一,现任温州妙果寺方丈、浙江佛学院副院长、温州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同时担任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佛学教育、文化传播与社会慈善事业,被信众尊称为“照法师”。
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少年时代,17岁依止温州妙果寺雪相法师出家,后先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系,系统学习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教义,兼通南传佛教上座部部派理论,其佛学思想以“禅净融合”为核心,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相辅相成,主张“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将深奥的佛理融入日常修行,引导信众在生活中体悟佛法智慧。
在弘法实践中,释达照法师注重“人间佛教”的落地,提出“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理念,他长期坚持讲经说法,内容涵盖《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等核心经典,善于用现代语言阐释传统教义,将佛教的慈悲、智慧与当代社会的伦理、心理需求相结合,针对现代人的焦虑与迷茫,他提出“以禅修调心,以净土安身”,倡导通过止观禅修培养专注力,通过念佛修行获得心灵安定,帮助信众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精神归宿。
法师的社会贡献体现在慈善、教育与文化推广多个维度,2006年,他发起成立“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开展扶贫助学、临终关怀、灾难救助等公益项目,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帮扶数万人,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本怀,在佛学教育方面,他推动浙江佛学院建立“禅修中心”“净土班”等特色教学体系,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僧才,同时通过线上佛学课程、禅修营等形式,向普通大众普及佛法知识,累计受众超百万人次。
为更清晰展示释达照法师的弘法特色,特将其核心理念与实践方式归纳如下:
弘法维度 | 实践方式 | |
---|---|---|
禅净融合 | 以禅为体,以净土为用,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 | 讲经结合禅修指导,如“念佛禅”修行法,将念佛与观心结合 |
人间佛教 | 佛法不离世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 | 开设“生活禅”课程,引导信众在工作、家庭中修行 |
慈善济世 | 以佛法精神引领公益,关注弱势群体与生命关怀 | 安福利生基金会开展“寒冬送暖”“临终关怀”等项目 |
文化传播 | 用现代语言诠释经典,打破佛教与世俗的隔阂 | 出版书籍、录制视频、举办“佛学与现代人生”讲座 |
释达照法师的著作亦颇具影响力,如《禅修入门》《佛法的智慧》《金刚经讲义》等,既保持佛学经典的严谨性,又兼具通俗性与可读性,成为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入门指南,其弘法风格平和亲切,既有学者的深度,又有长者的慈悲,被誉为“接地气的弘法者”。
相关问答FAQs
Q1:释达照法师提倡的“念佛禅”具体如何修行?对现代人有什么帮助?
A:释达照法师的“念佛禅”是将禅宗的观心法门与净土宗的念佛修行相结合,核心方法是“念佛时观心,观心中念佛”,具体步骤为:端坐或静立,专注称念一句佛号(如“阿弥陀佛”),同时觉察心中念佛的念头,不执着于佛号的声音,而是体会“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的不二,现代人常因工作压力、信息过载而心浮气躁,“念佛禅”通过“念佛”收摄散乱心,通过“观心”体悟自性清净,既能缓解焦虑,又能帮助人在忙碌中保持觉知,逐步培养内心的定力与智慧。
Q2: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释达照法师“生活禅”的理念?
A:“生活禅”强调将修行融入日常,无需刻意打坐或诵经,只需在“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知,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当下”,做任何事时专注当下,如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二是“慈悲待人”,对他人少一分评判,多一分理解,如遇到矛盾时先换位思考;三是“感恩惜福”,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培养知足心态,法师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活中的烦恼与考验正是修行的道场,通过观照烦恼的生灭,便能逐渐体悟“心无所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