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戒贤法师 加行

戒贤法师是古印度佛教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瑜伽行派高僧,也是玄奘西行求法途中最重要的依止上师之一,他生活的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末至7世纪初,正值印度笈多王朝后期,佛教那烂陀寺作为当时世界的佛教研究中心,正迎来鼎盛时期,戒贤法师出身于婆罗门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期便已精通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尤其对《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大毗婆沙论》等大乘经典及说一切有部的论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在那烂陀寺,他因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而被尊为“正法藏”,成为寺院的住持,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来自各地的求法者,玄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戒贤法师 加行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于公元631年抵达那烂陀寺,当时戒贤法师已年过百岁,虽因风疾缠身多年未开讲席,但仍为玄奘破例重讲《瑜伽师地论》,并为其讲授《大般若经》《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核心经典,在为期五年的学习中,玄奘不仅系统掌握了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更深受戒贤法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修行实证所影响,戒贤法师对玄奘的器识与毅力极为赏识,曾预言玄奘将“能弘正法,为汝故者”,并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为玄奘日后回国创立唯识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除玄奘外,戒贤法师的弟子还有胜军、智光等著名论师,他们共同推动了瑜伽行派在印度及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加行”是佛教修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梵语为“prayoga”,意为“加功用行”或“准备修行”,指在正式进入根本禅定或观修之前,为积累资粮、清净业障、建立正见而进行的预备性修行,在瑜伽行派的教义中,加行被视为从“资粮位”迈向“加行位”的桥梁,是修行者从闻思慧进入修慧的过渡阶段,戒贤法师作为瑜伽行派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及教学中对“加行”有着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强调加行不仅是修行的起点,更是决定后续修行能否深入的核心要素。

戒贤法师在《瑜伽师地论释》中指出,加行的核心在于“策发正勤,调伏身心”,具体可分为“闻所成加行”“思所成加行”“修所成加行”三个递进层次,闻所成加行指通过听闻正法,如理思辨,确立对佛教义理的正确认知,尤其要深入理解“唯识无境”“万法唯识”的根本教义,破除外道及凡夫的常见与断见,思所成加行则是在闻法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对教义进行反复观修,将所闻之法内化为自身见解,例如通过观修“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义,逐步消除对“我”与“法”的执着,修所成加行则是将思慧转化为实修,通过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等六度实践,积累福慧二资粮,同时修习止观双运,以奢摩(止)调伏散乱,以毗钵舍那(观)引发般若智慧,为现证真如法性做准备。

戒贤法师 加行

在戒贤法师的修行体系中,加行并非孤立的前行准备,而是贯穿于修行的全过程,他认为,即使在进入“通达位”现证真如后,仍需不断巩固加行成果,以“保任”初心,避免退转,在修习“唯识观”时,加行阶段需先通过闻思确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正见,进而观修“唯识无义”,即一切现象皆是心识的变现,外境并无实自性;在进入根本修持后,仍需以加行中培养的定力为支撑,才能在观照中现证真如,戒贤法师特别强调“菩提心”在加行中的核心地位,认为修行者需在加行阶段就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道”的菩提心,以此作为修行的根本动力,确保大乘行不偏离方向。

为更清晰地呈现戒贤法师思想中加行的修行次第,以下表格概括了不同加行阶段的核心内容与修行目标:

加行阶段 修行目标
闻所成加行 听闻《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学习唯识教义,破除邪见 建立正知见,理解“唯识无境”的根本道理,为后续思修奠定基础
思所成加行 运用因明逻辑观修四谛、十二因缘、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将教义内化为自身见解,消除对“我法二执”的理论认知障碍
修所成加行 修习六度波罗蜜,持戒、布施、忍辱等;修习止观,以奢摩调心,以毗钵舍那观慧 积累福慧资粮,调伏烦恼,引发定力,为现证真如做准备

戒贤法师对加行的重视,深刻影响了玄奘及其创立的中国唯识宗,玄奘回国后,在译经弘法过程中,将戒贤法师的加行思想系统引入中国,尤其体现在《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经典的翻译与注疏中,唯识宗强调“转依”修行,即转舍虚妄的阿赖耶识,转得清净的如来藏识,而这一过程正是以加行为基础,通过闻思修逐步实现净化心识的目的,可以说,戒贤法师的加行思想,不仅为印度瑜伽行派的修行提供了理论框架,更为东亚大乘佛教的实践体系注入了核心动力。

戒贤法师 加行

相关问答FAQs

问:戒贤法师为何能在佛教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答:戒贤法师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是瑜伽行派的集大成者,对《瑜伽师地论》等核心经典的阐释奠定了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印度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弟子,包括玄奘、胜军等,这些人将瑜伽行派的思想传播至中亚、东亚地区,推动了佛教的国际化发展;其三,他对玄奘的倾囊相授,直接促成了唯识宗在中国及东亚的创立,对中国佛教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戒贤法师作为那烂陀寺的“正法藏”,代表了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术水平,其著作与教学至今仍是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依据。

问: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加行”修行?
答:对普通人而言,加行修行可以从基础且贴近生活的实践入手:在“闻所成加行”层面,可每天抽出固定时间阅读佛经(如《心经》《阿弥陀经》)或高僧开示(如玄奘法师译著),通过学习建立对因果、菩提心的基本认知;在“思所成加行”层面,结合生活场景观修,例如面对烦恼时,思惟“万法唯识”,认识到烦恼源于心识的执着,而非外境本身,从而以正见转化情绪;在“修所成加行”层面,落实六度中的“布施”(如帮助他人)、“持戒”(如遵守五戒)、“忍辱”(如包容他人过失),同时通过静坐修习止观,从调呼吸、专注一境开始,逐步培养定力与觉知力,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将修行融入日常,以“菩提心”为导,以“正知见”为要,在点滴实践中积累资粮、净化身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