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耀一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僧人之一,其一生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为己任,在梅州及粤东地区留下了深刻的 spiritual 印记,法师俗姓李,出生于梅州兴宁市一个客家传统文化浓厚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儒释道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与生命无常,萌生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心,二十岁时,于梅州某知名古寺剃度,师从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号“耀一”,取“耀佛法之光,普度一切众生”之意。
修行历程:以戒为师,以苦为乐
耀一法师的修行之路,堪称当代僧人的典范,出家初期,他严格遵循“丛林制度”,每日清晨四点起床,诵经、坐禅、出坡劳作,从不懈怠,为深入经藏,他曾先后赴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江苏镇江金山寺等名山大刹参学,亲近过太虚大师的弟子、近代高僧印顺法师的再传弟子,系统学习了唯识中观、天台教观等佛学体系,尤其在禅修方面,他主张“农禅并重”,认为修行不能脱离生活,日常劳作中亦能悟道。
梅州多山,耀一法师曾选择在梅县雁洋镇的一处深山古洞闭关三年,期间,他仅以野果、山泉为食,每日诵《法华经》《华严经》各一部,坐禅八小时,闭关期间,他不仅深入经义,更将佛法与客家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崇文重教”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弘法风格,出关后,他曾言:“佛法不在深山,而在人间;不在经文,而在践行。”这一理念成为他日后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
弘法事业:立足梅州,利益一方
耀一法师的弘法事业,始终围绕“立足梅州,服务社会”展开,上世纪90年代,梅州部分偏远乡村佛教资源匮乏,信众缺乏正确引导,法师毅然回到家乡,着手修复破败的古寺——梅县灵光寺(相传为唐代高僧潘了拳创建),他四处奔走,募集资金,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历时五年,终于将灵光寺恢复为集修行、弘法、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寺院内不仅设有讲经堂、禅修中心,还创办了“客家佛教文化陈列馆”,展示客家地区与佛教相关的历史文物、民俗资料,成为当地文化地标之一。
除寺院建设外,耀一法师尤为重视教育与社会慈善,他创办了“梅州耀一佛学公益讲堂”,每周六面向信众及社会人士开设佛法讲座,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解读,以及“佛法与企业管理”“佛法与家庭和谐”等实用主题,累计听众超万人次,针对梅州山区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发起“爱心佛粥”“助学圆梦”等公益项目,组织僧众与义工每日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午餐,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累计帮助千余人。
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他倡导“人间佛教”理念,鼓励信众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服务社会,他组织企业家信众成立“佛商联盟”,引导他们以“慈悲心”经营企业,关注员工福祉,参与社会公益;针对现代人心理压力大的问题,他开设“心灵禅修营”,结合正念冥想与佛法智慧,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找到内心平静。
思想特色:禅净双修,融通古今
耀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教观并行”,即既重视经典教义的学习,也注重实修体悟,他常开示信众:“禅是智慧,净是信心;禅是破执,净是归依,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修行方法上,他提倡“念佛即是参禅”,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念至纯熟,自然能照见五蕴皆空,契入禅定。
在弘扬传统佛法的同时,法师也注重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对话,他曾多次与心理学专家、医学界人士交流,探讨佛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结合点,提出“佛法是心性科学,不仅能解决生死大事,也能疗愈心灵创伤”,他还善于用客家方言讲经,将深奥的佛法哲理融入客家谚语、故事中,让普通信众也能听懂、接受,他用“做人要像客家娘酒,越陈越香;修行要像客家围屋,包容四方”来比喻修行的境界,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影响与传承
二十多年来,耀一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济世的精神,以及贴近众生的弘法方式,赢得了梅州及周边地区信众的广泛尊敬,他不仅复兴了当地佛教文化,更将佛法融入社会公益、文化教育、心灵关怀等领域,让“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客家大地落地生根,灵光寺已成为梅州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佛学讲堂的听众从白发老人到青年学生,覆盖各个年龄段;“爱心佛粥”等公益项目持续开展,成为当地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师常说:“佛法如灯,能照黑暗;僧人如镜,能映本心。”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以灯传灯,以心印心,在平凡的修行与弘法中,践行着“利乐有情”的菩萨行愿。
相关问答FAQs
Q1:耀一法师在弘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是如何克服的?
A:耀一法师曾坦言,早期修复灵光寺时最大的挑战是资金短缺与信众信心不足,当时寺院破败不堪,修复费用庞大,且部分村民对佛教复兴持怀疑态度,对此,他一方面四处奔走,联系海内外信众、企业家筹集善款,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与义工日夜劳作,用行动感化村民,他还通过举办“客家佛教文化节”,邀请专家学者、民俗艺人参与,让村民感受到佛教文化对本土文化的积极影响,逐渐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信任。
Q2:对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耀一法师有哪些具体建议?
A:法师建议普通人从“三心”做起:一是“感恩心”,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二是“包容心”,理解他人的不同,不计较个人得失;三是“平常心”,面对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将生活中的烦恼视为修行的道场,他常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就是最好的修行。”强调将佛法融入日常,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便是人间佛教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