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桂平宏珠法师是何人?有何修行弘法不凡事迹?

桂平宏珠法师是广西桂平地区备受尊敬的佛教界人士,他的一生以弘扬佛法、慈悲济世为己任,在修行弘法、慈善公益、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当地佛教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法师俗姓李,出生于桂平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淳朴,深受乡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对人生意义产生深刻思考,常以“济世利人”为志,青年时期,因缘成熟,于桂平西山龙华古寺剃度出家,礼当地高僧上下湛下下老和尚为师,法名宏珠,号慧广,出家后,法师精进修行,晨钟暮鼓中参究佛法,严持戒律,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信念砥砺心志,很快便展现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慈悲胸怀。

桂平宏珠法师

在参学阶段,宏珠法师不满足于一方之内的修持,先后赴广东南华寺、浙江普陀山、江苏灵岩山等名山古刹参访亲近大德,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尤其注重禅净双修,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会贯通,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修行需与生活结合,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以智慧心处理烦恼,多年的参学经历,让法师不仅佛学功底日益深厚,更形成了契理契机、平实近人的弘法风格,为日后度生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桂平后,宏珠法师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使命,全身心投入弘法利生事业,他首先协助恢复西山龙华古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至近代已破败不堪,法师带领信众四处募化,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历时十余年,终于使古寺重焕光彩,殿宇庄严,佛像庄严,成为桂平佛教的重要道场,法师注重僧伽教育,在寺内创办佛学院,开设佛学经典、戒律、梵呗等课程,培养青年僧才,为广西佛教输送了大量人才,他常教导学僧:“出家当为众生学,修行当为度众生”,鼓励年轻僧人既要深入经藏,也要深入社会,践行菩萨道。

在慈善公益方面,宏珠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他发起成立“桂平宏珠慈善基金会”,长期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等活动,每逢年节,他都会带领弟子深入乡村,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贫困学子上学困难,他设立“宏珠助学基金”,资助数百名学生完成学业;在自然灾害面前,法师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带领信众参与救灾重建,他认为:“慈善是佛法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连接社会与佛教的桥梁”,通过慈善行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宏珠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整理出版《桂平西山佛教文化史料》《宏珠法师开示录》等书籍,系统梳理桂平佛教历史,阐释佛法智慧;定期举办“佛文化节”“禅修营”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通过禅修体验、经典讲座、书画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法师常说:“文化是佛教的载体,只有让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净化心灵、促进和谐的作用。”

桂平宏珠法师

宏珠法师的弘法事业和社会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担任广西佛教协会副会长、贵港市佛教协会会长、桂平西山龙华古寺方丈等职务,多次荣获“全国佛教界先进个人”“慈善之星”等称号,法师对这些荣誉淡然处之,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日常粗茶淡饭,衣着朴素,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弘法利生,他常告诫弟子:“名利如浮云,唯有菩提心才是修行人的根本。”

为更直观展示宏珠法师的主要弘法成就,以下表格列举其部分重要事迹:

时间阶段 主要事件 意义影响
1980-1990年 于桂平西山龙华古寺出家,赴各大名山参学 奠定佛学基础,形成弘法理念
1991-2000年 主持恢复西山龙华古寺,重建殿宇佛像 恢复千年古刹,重现佛教道场庄严
2001-2010年 创办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成立慈善基金会 解决僧才断层问题,系统开展慈善公益
2011年至今 举办佛文化节、禅修营;出版佛教文化书籍 推动佛教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谐

宏珠法师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统一、慈悲与智慧圆融的一生,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践行着佛教的慈悲济世理念,不仅推动了桂平佛教的复兴与发展,更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无数信众和社会大众,虽年事已高,法师仍坚持讲经说法,指导后学,其“人间佛教”的实践,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彰显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价值。

相关问答FAQs

桂平宏珠法师

Q1:宏珠法师在修行弘法中,特别强调哪些理念?
A1:宏珠法师特别强调“契理契机”的弘法理念,即既要契合佛法真理,又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他主张“禅净双修”,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相结合,认为修行应立足当下,在生活中体悟佛法;他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佛教应积极融入社会,通过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方式服务众生,让佛法成为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的力量,法师始终注重“解行并重”,认为学佛不仅要深入经教,更要落实到慈悲利他的行动中。

Q2:宏珠法师的慈善事业主要有哪些领域?如何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A2:宏珠法师的慈善事业涵盖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多个领域,他成立“宏珠慈善基金会”,长期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帮扶,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组织捐款捐物、参与重建,这些行动体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法师认为,慈悲不仅是内心的悲悯,更要落实到具体的利他行为中,通过解决众生的现实困苦,践行菩萨道的“自利利他”,让社会感受到佛教的温暖与智慧,从而引导更多人向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