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观法师是近代广州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慈悲的济世情怀以及对僧伽教育的执着推动,成为岭南佛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一生弘法于广州,扎根于这片千年佛教沃土,以智慧与愿力续写着佛教文化的薪火,对当地信众的精神生活、佛教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照观法师俗姓李,名明远,1912年出生于广州番禺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便对生死哲学、宇宙人生等根本问题心生疑惑,1927年,时年15岁的他偶然于光孝寺听虚云老和尚讲《心经》,听闻“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甚深义理,顿感身心清凉,遂萌生出家之念,1929年,他毅然辞别家人,拜广州六榕寺铁禅法师为剃度恩师,法名照观,字慧明。
出家后,照观法师先于六榕寺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等基础典籍,后赴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师从太虚大师、欧阳渐等佛学泰斗,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唯识中观、因明学及印度佛教史,尤其对“人间佛教”思想产生深刻共鸣,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应积极融入社会,服务众生,193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受聘为潮州开元寺知藏,负责藏经整理与僧伽教育,初步展现出其弘法才能。
驻锡广州:弘法利生的核心道场
1945年抗战胜利后,照观法师回到广州,受聘为光孝寺首座,协助虚老和尚修复因战乱损毁的寺院,光孝寺作为岭南千年祖庭,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的典故便源于此,照观法师深感责任重大,提出“以教立寺、以法安僧”的复兴理念,他主持整理了光孝寺明清以来的碑刻文献,牵头成立“般若学社”,每周六开设佛学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金刚经》《六祖坛经》,吸引众多市民、学者及青年学子参与,使古老的祖庭重新焕发活力。
1953年,广州市佛教协会成立,照观法师当选为副会长,兼任六榕寺住持,六榕寺以“花塔”闻名,是广州城市地标之一,他任内重修花塔,恢复“榕阴堂”作为弘法道场,创立“六榕佛学班”,针对在家信众开设基础课程,内容涵盖佛法义理、禅修实践、经典诵读等,累计培养学员逾千人,他常言:“佛法不是古董,要与时俱进。”佛学班采用“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用“管理心理学”解读《坛经》中的“无相颂”,用“情绪管理”阐释“烦恼即菩提”,让佛法贴近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弘法实践:从经典研习到社会慈善
照观法师的弘法事业以“解行并重”为准则,既重视教理研究,也强调实践利他,在经典阐释方面,他著有《金刚经现代解读》《六祖坛讲话要》等书,金刚经现代解读》以“缘起性空”为核心,结合现代科学、哲学视角,破除人们对“相”的执着,被誉为“当代人入佛门的第一把钥匙”,他尤其重视《六祖坛经》,认为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精髓,曾在六榕寺举办“坛经文化节”,通过禅茶会、书法展、学术论坛等形式,让更多人感受禅文化的智慧。
在社会慈善方面,照观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于1980年代发起“慈悲济世”公益项目,组织广州四众弟子开展扶贫、助学、义诊等活动,他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积极入世,用慈悲心温暖众生。”1985年,广州遭遇特大洪水,他第一时间募集物资,带领僧众奔赴灾区,搭建临时帐篷、为受灾群众提供斋饭,其“僧人肩挑背扛救灾”的画面被媒体报道,感动了无数市民,他还长期资助广州孤儿院的儿童,定期为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大乘菩萨道”精神。
僧伽教育:培养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
照观法师深知“僧宝为佛法住世之根本”,毕生致力于僧伽教育,1987年,他以古稀之年牵头创办“广州佛学院”,亲自担任院长,制定“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学院开设本科班、研究班,课程包括佛学基础、戒律学、禅观修持、外语及文化课,旨在培养“德才兼备、解行并重”的现代僧才,他亲自讲授《成唯识论》,要求学员“不仅要懂理论,更要会修行”,每日带领师生坐香、过堂,将丛林生活融入教学。
在照观法师的推动下,广州佛学院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教育基地,培养的学僧遍布广东、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不少人后来成为各地寺院的住持或佛学院教师,他常对学僧说:“出家的使命是续佛慧命,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净心。”这种严格而慈悲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青年。
思想特色:禅净融合与人间关怀
照观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双修”为核心,融合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强调“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他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并不矛盾,皆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便法门,他在《念佛与禅观》一书中指出:“念佛是修定,禅观是慧,定慧等持,方为修行正途。”这种融合的思想,既契合传统佛教的教义,也适应现代人的根机,让更多信众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他高度重视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提出“佛教现代化不是改变教义,而是弘扬方式要现代化”,他主张佛教应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心理健康、伦理道德等,用佛法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资源,他曾撰文《佛教与生态环保》,引用《梵网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倡导“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呼吁信众践行绿色生活,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晚年影响与精神遗产
2000年,照观法师于六榕寺安详示世,享年88岁,他示寂前留下遗言:“佛法兴衰,在于僧才;僧才培养,在于教育。”这句话成为广州佛教界的座右铭,他创办的广州佛学院仍在培养僧才,他弘法的道场光孝寺、六榕寺已成为广州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与信众参访。
照观法师的一生,是“弘法利生”的真实写照,他以广州为弘法中心,将传统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教育培养僧才,以慈善服务社会,以智慧启迪心灵,他留下的不仅是著作与寺院,更是一种“慈悲济世、解行并重”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佛教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照观法师的弘法思想对当代广州佛教有哪些具体影响?
解答:照观法师的弘法思想以“人间佛教”和“禅净融合”为核心,对当代广州佛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佛教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他通过“六榕佛学班”“坛经文化节”等活动,让佛法从寺院走向社会,使佛教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革新僧伽教育模式,他创办的广州佛学院实行“学修一体化”,培养了大批现代僧才,为广州佛教的传承提供了人才保障;三是引导佛教参与社会公益,他发起的“慈悲济世”项目开创了广州佛教慈善事业的先河,带动四众弟子积极投身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塑造了佛教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问题2:照观法师在经典阐释方面有哪些独特贡献?
解答:照观法师在经典阐释上的独特贡献在于“以现代视角激活传统智慧”,他善于将深奥的佛学义理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金刚经现代解读》中,他用“破除偶像崇拜”解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导现代人摆脱对物质、名利的执着;在《六祖坛讲话要》中,他结合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阐释“烦恼即菩提”的理念,让信众学会在生活中修行,他特别重视经典的实践性,强调“解经不是为了知识积累,而是为了改变生命”,这种“知行合一”的阐释方式,使经典真正成为指导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智慧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