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加级佛教

“加级佛教”或为“噶举佛教”的笔误,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藏语“噶举”意为“口传”,强调师徒间口耳相传的密法教义,该派历史悠久,教义体系完备,修行特色鲜明,对西藏政治、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渊源、核心教义、传承体系、修行特色及社会贡献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加级佛教

历史渊源

噶举派的创始人为玛尔巴译师(1012-1097),他三次赴印度求学,师从那若巴、弥勒巴等金刚上师,专习“集密”“喜金刚”等密法及“大手印”传承,后返回西藏授徒,被称为“四大译师”之一,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是噶举派的实际奠基人,米拉日巴幼年家道中落,成年后为复仇习黑术,后忏悔转而向玛尔巴求法,在藏西深山苦修十余年,证得“大手印”境界,其“以苦证道”的修行精神成为噶举派传统,米拉日巴的弟子冈波巴(1079-1153)进一步整合显密教法,著《解脱庄严宝论》,建立“道次第”修行体系,使噶举派从密法传承发展为具有完整教义体系的教派,被称为“达波噶举”,此后,噶举派逐渐分化出四大八小支派,成为藏传佛教中支系最多的派别。

核心教义

噶举派以“大手印”为核心教义,“大手印”梵文为“Mahamudra”,意为“大印”或“大手印”,象征众生本具的佛性心体,认为“心性本净,顿悟成佛”,其教义体系融合中观派“性空”思想与密宗“即身成佛”理念,主张通过“显密双修”实现解脱:显宗修习般若中观,破除“人我”“法我”执念;密宗修习“那若六法”(拙火定、幻身、梦境、光明、往生、中有)和“大手印瑜伽”,通过对心性的直接体悟,即生成就“佛身”,冈波巴提出的“三根九句”大手印口诀,强调“上师加持、自身实修、法性印证”的结合,成为该派修行的重要指引。

传承体系与主要支派

噶举派传承以师徒口耳相传为特点,形成了以“玛尔巴—米拉日巴—冈波巴”为主的心密传承体系,冈波巴之后,四大支派逐步形成:

加级佛教

  • 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首创“活佛转世”制度,黑帽系活佛(如十六世噶玛巴)影响深远,曾与元朝、明朝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 蔡巴噶举:创始人为蔡巴·尊追扎(1123-1194),以蔡巴寺为中心,在元朝时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衰微。
  • 拔戎噶举:创立者达玛旺秀(1110-1193),以苦修为主,倡导僧人持戒农耕,在藏地民间影响广泛。
  • 帕竹噶举:创始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在元明时期建立帕竹政权(1354-1618),推行“宗本”制度,促进西藏社会稳定发展。

八小支派则包括止贡噶举、达隆噶举、主巴噶举等,多由四大支派弟子分出,各自在教义、修行上有所创新,如主巴噶举强调“隐修与游方结合”,在藏东及不丹地区传播甚广。

修行特色

噶举派以“实修”为根本,修行方式独具特色:

  • 苦行传统:米拉日巴“穴居山洞、以荨麻为食”的苦修故事广为流传,该派重视“闭关实修”,僧人常在山洞、静修院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闭关,修炼“拙火定”以生热御寒,“梦境瑜伽”以转化意识。
  • 上师瑜伽:强调对上师的绝对皈依,认为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通过修习“上师瑜伽”,可得上师加持,快速证悟心性。
  • 密法修炼:“那若六法”为核心密法,拙火定”通过观想脐间火蛇生热,融化“明点”,实现“乐空不二”;“光明”则修习“死光明”与“光明中阴”,以期中阴阶段成就佛果。

社会与文化艺术贡献

噶举派在西藏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政治上,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等曾掌握地方政权,推动政教合一制度发展;文化上,冈波巴的《解脱庄严宝论》、米拉日巴的《道歌》成为藏传佛教经典,其“道歌”以通俗语言阐述教义,在民间广为传唱;艺术上,噶举派唐卡、壁画中常见“米拉日巴传记”“那若六法”题材,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如西藏夏鲁寺的元代壁画融合了尼泊尔、汉地艺术风格,是噶举派艺术的代表作;该派在藏医、天文历算领域也有贡献,如达玛旺秀曾编写《历算论》,推动藏历发展。

加级佛教

噶举派主要支派及特点简表

支派名称 创始人 核心特点 历史地位
噶玛噶举 都松钦巴 首创活佛转世制度,黑帽系活佛影响力大 元明时期与中央政府关系密切
帕竹噶举 帕木竹巴·多吉杰布 建立帕竹政权,推行宗本制度 1354-1618年统治西藏,促进社会稳定
主巴噶举 林热·白玛多吉 强调隐修与游方,在藏东、不丹传播广 “藏地热巴舞”与该派修行相关
止贡噶举 仁钦白 重视“天葬”与“伏法”,护法信仰浓厚 元代曾掌握西藏部分军事权力

相关问答FAQs

Q1:噶举派的“大手印”与格鲁派的“显密次第”有何根本区别?
A1:噶举派“大手印”强调“顿悟”,认为众生心性本净,通过上师加持和直接体悟心性即可即生解脱,重视“实修”而非经院理论;格鲁派“显密次第”则主张“渐修”,需按“五部大论”系统学习显宗理论,再依次修习密宗四部瑜伽,过程严谨漫长,两者在修行路径上,“大手印”偏向“直指人心”,“显密次第”强调“次第精进”,但终极目标均为“成佛”。

Q2: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A2:活佛转世制度由噶玛噶举派首创,13世纪,都松钦巴预言自己将转世,其弟子卓贡巴在楚布寺寻找到转世灵童——让迥多吉,成为第二世噶玛巴,此后形成“黑帽系”活佛转世体系,该制度的确立与元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忽必烈封第一世噶玛巴为“国师”,赋予其政治权力,使活佛转世成为藏传佛教解决领袖继承问题的制度化方式,后被其他派别(如格鲁派)借鉴沿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