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桐柏海长法师是谁?其修行弘法有何特别之处?

桐柏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淮河之源的佛教圣地,群峰叠翠,古刹隐现,千百年来高僧辈出,海长法师便是其中一位以持戒精严、弘法利生而备受敬仰的当代僧人,法师自幼与佛有缘,少年时期便于桐柏山某寺院剃度出家,师从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深入经藏,严持戒律,在禅修与教理中奠定了坚实的修行基础,青年时期,他先后前往四大名山参访,亲近虚云老法师的法脉传承,在禅宗、净土宗的修持上融会贯通,尤以“农禅并重”为修行圭臬,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桐柏海长法师

21世纪初,海长法师受桐柏山信众敦请,担任桐柏山某重要寺院住持,彼时寺院因历史原因建筑凋敝,僧众稀少,法师发愿重兴道场,带领信众历时十余年,先后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重塑金身,广请经典,使千年古刹重焕光彩,他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着力僧团教育,设立“桐柏佛学院”,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授课,培养青年僧才,至今已有数十名学僧毕业,分赴各地弘法,成为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

在弘法利生方面,海长法师秉持“慈悲济世”的情怀,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他每年组织僧众及信众开展“冬令救助”活动,为山区贫困家庭送去衣物、粮食;设立“海长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疫情期间,带领寺院捐赠大量物资,支持一线抗疫,法师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菩萨精神要在利益众生的实践中体现。”他的言行感染了无数信众,当地民众无论信仰与否,皆尊称其为“海长师父”。

为系统梳理法师的弘法历程,特制表如下:

桐柏海长法师

时间阶段 主要弘法事迹 社会影响
20世纪90年代 于桐柏山出家,参访名山,精进修持 打下坚实佛学基础,形成“农禅并重”修行理念
2000-2010年 担任桐柏山某寺院住持,修复寺院建筑 恢复道场功能,吸引十方信众朝礼
2011-2020年 创办桐柏佛学院,开展慈善活动 培养僧才,推动佛教教育;扩大慈善影响力,树立僧团良好形象

海长法师在佛教文化传承上亦贡献卓著,他定期举办“桐柏山禅修营”,面向社会大众传授坐禅方法,引导现代人通过禅修缓解压力、净化心灵;每年举办“水陆法会”,祈祷世界和平、众生安乐,弘扬正信佛法;他还致力于佛教典籍的整理与出版,主持校注《桐柏山志》,编纂《海长法师开示录》,将佛法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经义,让更多人了解佛法的真实义。

法师的修行风格以“朴实无华、契理契机”著称,他常告诫弟子:“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地的清净;弘法不在言辞,而在慈悲的践行。”自己以身作则,每日清晨四点起床,早课、坐禅、劳作,过午不食,过着简单而规律的修行生活,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他的威德感召,使桐柏山佛教道场成为豫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也为当地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正能量。

相关问答FAQs

Q1:海长法师的“农禅并重”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海长法师的“农禅并重”理念是将禅修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在劳作中修行,在修行中服务大众,具体体现在:寺院周边开垦农田,僧众每日参与耕种、采摘等农活,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劳作中保持正念,将农事视为修行的一部分,磨炼心性;将部分农产品用于慈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修行”与“利他”的统一,这种理念既传承了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传统,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佛教“接地气”的需求。

桐柏海长法师

Q2:桐柏佛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对佛教人才培养有何意义?
A2:桐柏佛学院以“学修并重、知行合一”为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兼顾佛学理论(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经典研习、戒律学、佛教史)与实修实践(如禅坐、诵经、出坡劳作),同时开设现代文化课程(如国学、外语、心理学),培养僧才的全面素养,学院采用“丛林学院化”管理模式,僧众日常遵循丛林清规,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僧格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意义在于:为当代佛教培养了一批既懂教理、又会修行,还能适应现代社会弘法需求的青年僧才,有效缓解了佛教人才断层的问题,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