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体方法师

释体方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代表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积极的入世精神,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弘扬正法眼藏”为己任,在教证理路、僧伽教育、慈善弘护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成为连接传统佛法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释体方法师

生平与出家因缘

释体方法师俗姓张,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对宇宙人生真理生起深切疑惑,常于课余翻阅佛经,对《心经》《金刚经》中的“空”“无相”之义心生向往,18岁时,因目睹世间生老病死之苦,萌生出家修道之志,遂于苏州寒山寺依止性空长老剃度,法名“体方”,取“正法为体,万方为用”之意。

出家后,体方法师先后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宗派教义,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期间,他亲近过赵朴初会长、明学法师等大德,深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确立了“教观双运、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1988年,受具足戒于镇江金山寺,后应常住邀请,赴寒山寺知藏院负责典籍整理与僧伽教育,开启了近四十年的弘法生涯。

修行与弘法事业

体方法师的修行以“持戒为基,止观为要”,严持毗尼,每日坚持早晚课诵、坐禅、出坡,数十年如一日,他常说:“戒是佛法的根本,如大地能载万物;定是修学的枢纽,如灯能破暗慧;慧是解脱的钥匙,如炬能照迷途。”在弘法实践中,他始终秉持“契理契机”原则,既坚守佛法核心义谛,又贴近现代人的根机与需求。

(一)教化众生:经典讲学与智慧传播

体方法师擅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其讲经风格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有对教义的严密梳理,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他曾先后开讲《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根本经典,并将讲稿结集出版,如《体方法师讲金刚经》《佛法与现代生活》等著作,成为佛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

为适应时代发展,他积极推动“佛教+新媒体”弘法,自2010年起开设“体方法师讲经”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音频开示、短视频解读,累计受众超百万人次,他尤其注重对青年群体的引导,多次走进高校举办“佛法与心灵成长”讲座,鼓励青年人以正知正见面对学业、职场与情感困惑,在红尘中修行,在服务中利他。

释体方法师

(二)教育兴教:培养僧才与续慧命

体方法师深信“教育是佛教的根本”,认为“欲振佛教,先育僧才”,2003年,他出任寒山寺佛学院院长,亲自制定课程体系,涵盖教理、戒律、禅修、外语、管理学等,旨在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他常说:“僧伽不仅是佛法的传承者,更应是社会的服务者,既要懂佛法,也要懂世间法。”在其推动下,寒山寺佛学院已培养数百名僧伽及居士人才,分布于海内外弘法道场。

他还创办“体方法师弘法基金”,资助贫困学僧求学,支持偏远地区寺院建设,并定期举办居士培训班、禅修营,为信众提供系统学习佛法的平台。

(三)慈善护教:悲心济世与菩萨行

体方法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行持准则,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功德会”,组织僧俗二众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难救援等活动,累计捐赠款物超千万元,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带头捐款捐物,并组织寺院居士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防疫物资与心灵关怀,践行“人间佛教”的慈悲精神。

在国际交流方面,体方法师多次应邀赴欧美、东南亚等地弘法,参加世界佛教论坛,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互鉴与融合,他始终强调:“佛教是无国界的,佛法智慧能为化解现代社会矛盾、促进世界和平提供精神资源。”

思想特色与精神遗产

体方法师的思想以“大乘佛教”为根本,融合“禅净双修”的实修传统与“人间佛教”的入世精神,核心可概括为“三心”:慈悲心智慧心责任心,他主张“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认为学佛者既要通过禅修净化自心,也要积极服务社会,将佛法智慧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释体方法师

他常告诫弟子:“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炼心,面对顺境不贪着,逆境不退转,以平常心待万事,以欢喜心行慈悲。”这种“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修行路径。

释体方法师生平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件
1963年 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姓张。
1981年 于苏州寒山寺依止性空长老出家,法名体方。
1985年 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留寺任知藏。
1988年 于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开始讲经弘法。
2003年 出任寒山寺佛学院院长,推动僧伽教育改革。
2010年 开通“体方法师讲经”公众号,开启新媒体弘法。
2020年 率寒山寺慈善功德会参与新冠疫情防控,获“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相关问答FAQs

问:释体方法师提倡的“在生活中修行”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答:体方法师所说的“在生活中修行”,核心是“将佛法融入日常,以烦恼为道场”,具体实践包括:第一,观照起心动念,时刻觉察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如生气时观照“嗔心从何而来,终将归于何处”;第二,践行慈悲利他,在家庭中孝亲敬长,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社会中乐于助人,将利他行为转化为修资粮;第三,保持平常心,对顺境不执着,对逆境不抱怨,如《菜根谭》所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他认为,吃饭、睡觉、工作、待人接物都是修行,关键是否能在事上磨练,保持觉照。

问:体方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他如何利用科技弘法?
答:体方法师认为“科技是工具,佛法是核心”,科技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以正念引导,他主张积极拥抱科技,但需避免对科技的依赖与执着,在弘法实践中,他率先将互联网、短视频等科技手段引入佛教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开示,突破时空限制;用短视频解读“焦虑”“内卷”等现代议题,让年轻人更易接受佛法智慧;还推动佛学院开设“佛教与科技”课程,培养僧才的媒介素养,但他强调,科技弘法需“内容为王”,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最终目的是让众生通过科技媒介契入佛法实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