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寺庙星罗棋布,既有千年古刹的庄严,也有民间信仰的鲜活,在这些宗教场所中,一个特殊群体悄然存在——住在寺庙里的儿童,他们或因家庭变故、或因父母信仰、或因经济困境,将寺庙视为“临时家园”,其成长轨迹与寺庙的晨钟暮鼓交织,构成一幅既独特又引人深思的社会图景。
这些儿童大致可分为三类:寺庙收养的孤儿、随父母居住的“寺庙儿童”、因家庭突发困难临时借住的儿童,他们的生活状态各不相同,却都带着与同龄人迥异的成长印记,以寺庙收养的孤儿为例,他们多为被遗弃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由僧人或义工照料,长期生活在寺庙环境中,这类儿童在广东的数量虽无精确统计,但据广东省佛教协会2022年不完全调研,全省约200余座寺庙长期收养困境儿童50余人,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及珠三角乡村寺庙,随父母居住的儿童则因父母是寺庙义工、居士,或因父母在寺庙从事管理工作(如香烛销售、场所维护)而携子女同住,他们的生活兼具家庭氛围与寺庙规则,属于“半融入”状态,临时借住儿童则因家庭突发变故(如父母重病、贫困)暂居寺庙,寻求临时庇护,待家庭问题解决后通常会离开,流动性强。
三类儿童的居住特点、教育安排及面临挑战差异显著,具体可通过下表对比:
类型 | 主要来源 | 居住特点 | 教育安排 | 经济来源 | 面临挑战 |
---|---|---|---|---|---|
寺庙收养儿童 | 孤儿、被遗弃儿童、父母无力抚养的困境儿童 | 长期居住,由僧人或义工照料,参与寺庙日常活动(如早课、洒扫) | 多由寺庙联系当地教育局入学,享受义务教育;偏远地区寺庙可能依赖志愿者支教 | 寺庙香火收入、社会捐赠、政府补贴(部分纳入困境儿童保障体系) | 教育资源不均衡、心理问题(自卑、敏感)、身份认同模糊(“我是谁”“家在哪”) |
随父母居住儿童 | 父母为寺庙义工、居士,或因工作(如寺庙管理员)携子女同住 | 短期或长期居住,家庭生活与寺庙生活交织,作息受寺庙规则影响(如早起晚睡) | 随父母在附近学校就读,父母负责家庭教育;部分儿童因父母忙碌学业监管不足 | 父母务工收入(如义工补贴、香火销售)、寺庙提供的食宿补贴 | 融入社会困难(与普通儿童生活差异大)、父母经济压力(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 |
临时借住儿童 | 因家庭突发变故(如父母重病、贫困、服刑)暂居寺庙,寻求临时庇护 | 短期居住(数月至数年),待家庭问题解决后离开,流动性高 | 暂停或中断学业,部分寺庙协助联系当地教育部门复学;少数因户籍问题无法入学 | 家庭原有积蓄、亲友资助、寺庙临时援助(食宿、少量生活费) | 学习断层(长期辍学)、安全感不足(频繁搬家)、家庭问题解决依赖外部支持 |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儿童的节奏与寺庙高度同步,清晨4-5点,寺庙的晨钟响起,孩子们跟着僧人早课、诵经,随后参与洒扫庭院、整理经书等劳动;中午多为素食,简单清淡;下午或学习、或帮做杂务,傍晚听僧人讲经故事,晚上9点熄灯休息,对于收养儿童而言,寺庙的“大家庭”填补了家庭缺失,但同龄人稀少、活动空间有限,也让他们与普通儿童的生活产生隔阂——他们可能不熟悉动画片、流行游戏,却懂得背诵《心经》、分辨不同香烛的用途。
教育是这些儿童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寺庙收养儿童虽能通过政府渠道入学,但偏远地区寺庙往往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部分儿童因户籍问题(如被遗弃后未登记)无法办理入学,需寺庙反复协调民政部门,随父母居住的儿童虽能正常入学,但父母的流动性可能导致转学频繁,学业不稳定,临时借住儿童则因家庭变故易辍学,寺庙虽尽力协助,但缺乏专业教育资源,难以弥补学习断层,心理辅导的缺失也普遍存在——这些儿童多经历过家庭创伤,易出现自卑、焦虑等问题,而寺庙的宗教环境虽能提供精神慰藉,却难以替代专业的心理干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对这类儿童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广东省民政厅联合宗教局于2021年出台《关于规范宗教场所临时庇护未成年人工作的通知》,要求寺庙收养儿童必须向民政部门备案,纳入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确保其教育、医疗权益,公益组织如“广东恤孤会”“灯塔计划”等定期开展“寺庙儿童助学行动”,捐赠物资、资助学费,并组织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支持,部分高校的社工团队也深入寺庙,为儿童开展成长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连接。
相关问答FAQs
问:寺庙收养儿童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寺庙是否有资质充当“监护人”?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寺庙作为宗教场所,不具备法定监护人资质,但实践中,部分偏远地区因儿童福利机构资源不足,寺庙会临时收养儿童,对此,广东省已明确要求:寺庙收养儿童必须在24小时内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由民政部门评估后,优先送至儿童福利机构或安排寄养家庭;寺庙可提供临时照料,但不得长期替代法定监护,若寺庙未履行报告义务,或存在虐待、忽视儿童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问:社会力量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寺庙里的儿童?除了物资捐赠,还能做些什么?
答:社会力量的帮助应从“输血”转向“造血”,重点关注儿童的长远发展,具体而言:
- 教育支持:除捐赠物资外,可发起“一对一”助学计划,资助儿童学费、课外辅导费用,或组织志愿者开展线上/线下学业辅导,重点解决学习断层问题;
- 心理关怀:引入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为儿童提供定期心理评估和疏导,帮助他们处理家庭创伤、建立自我认同;
- 社会融入:组织“寺庙儿童夏令营”“城市体验日”等活动,让他们接触同龄人和社会,培养社交能力;
- 政策倡导:通过调研推动完善“寺庙儿童”保障机制,例如简化户籍办理流程、加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确保他们能平等享受教育和社会服务。
通过多方协作,这些儿童才能在寺庙的“庇护”之外,真正融入社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