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盖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海拔202米,山势平缓如盖,林木葱郁,素有“城市绿肺”之称,山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始建于唐代的香积寺,历经千年风雨,仍香火鼎盛,成为福州重要的佛教文化地标,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保留着唐宋建筑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明清时期的修缮痕迹,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香积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据传,初建时名为“灵石寺”,因高盖山别名“灵石山”而得名,宋代时,寺庙规模扩大,僧众云集,成为福州地区禅宗传播的重要场所,元代因战乱一度荒废,明代洪武年间重建,赐名“香积寺”,取“佛法香远,积德成缘”之意,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两度扩建,增建了山门、钟楼、鼓楼等建筑,形成了如今“三进殿宇、两厢配房”的格局,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宋代遗存的大雄宝殿,殿内的木构架和斗拱仍保留着典型的宋式风格,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寺庙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从山门至后殿,层层递进,气势恢宏,山门上悬挂“香积禅寺”匾额,为清代福州名士林则徐手书,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和法堂,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像,神态威严,栩栩如生;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身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佛像均以樟木雕刻,贴金彩绘,工艺精湛;藏经阁内珍藏有明清时期的佛经刻本和贝叶经,其中一部《大藏经》为明代万历年间宫廷所赐,堪称镇寺之宝,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石塔、明代碑刻和清代古钟等文物,见证了寺庙的悠久历史。
高盖山与香积寺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更在于文化的沉淀,山中自古有“高盖十景”之说,如“仙迹岩”“浴池”“石鼓”等,其中多处与香积寺相关。“仙迹岩”传为唐代高僧悟道之处,岩壁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浴池”为一处天然石池,相传为寺僧沐浴所用,池水清澈,终年不涸,每年春季,山上的杜鹃花盛开,红遍山谷,与寺庙的黄墙黛瓦相映,形成“禅意杜鹃”的独特景观;秋季,枫叶如火,登高远眺,可将福州城景尽收眼底,香积寺不仅是佛教信众的朝拜之地,更是市民休闲游览、感受传统文化的佳处。
以下为香积寺主要建筑及特色概览:
建筑名称 | 建造年代 | 主要特色 | 文化价值 |
---|---|---|---|
天王殿 | 明代重建 | 殿内供奉四大天王,木雕彩绘 | 体现明代宗教建筑艺术 |
大雄宝殿 | 宋代遗存 | 宋式木构架,斗拱结构,三身佛像 | 福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
藏经阁 | 清代扩建 | 藏有明代《大藏经》及贝叶经 | 佛教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
法堂 | 清代重建 | 讲经说法场所,高悬“海潮音”匾额 | 禅宗文化传播的核心空间 |
相关问答FAQs
Q:香积寺的“香积”二字有何寓意?
A:“香积”二字源自佛教典故,出自《维摩诘经》中的“香积佛国”,经中描述,香积佛国以香饭供众,寓意佛法如香,远播十方,众生闻法得度,香积寺以此命名,既寄托了寺庙传播佛法、普度众生的愿景,也象征着寺庙香火鼎盛、信众云集的繁荣景象。
Q:游客参观香积寺有哪些注意事项?
A:参观香积寺时,需遵守寺庙礼仪,衣着得体,避免穿着暴露(如短裤、短裙、吊带等);进入殿堂应脱帽,保持安静,不随意触摸佛像和文物;拍照时需注意标识,部分区域(如藏经阁、供奉佛像的内殿)可能禁止拍照;寺庙为宗教场所,禁止吸烟、喧哗,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清净庄严的环境,寺庙开放时间为每日6:00-17:30,建议避开初一、十五等高峰日,以获得更佳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