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智敏法师的菩萨道修行有何殊胜之处?

智敏法师,俗名俞敏,192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求学于上海交通大学,主修机械工程,然其内心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未曾停歇,青年时代便接触佛法,深感应无所契,于1987年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依上悟下道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智敏,字妙音,出家后,他严持戒律,精进修学,先后依止过太虚大师弟子、天台宗高僧静权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后专弘戒律与净土法门,成为当代汉传佛教界重视实修、戒行清净、弘法利生的代表人物之一。

智敏法师菩萨

智敏法师的修行历程以“解行并重”为根本特点,他早年虽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但出家后深契佛法“信解行证”次第,认为“教理如目,修行如足”,无教理之指引则修行易盲,无实修之体证则教理成空,为深入经藏,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律寺,依止上梦下参老和尚专修苦行,期间常坐不卧,诵持《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寒冬腊月亦只着单衣,展现了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对佛法的赤诚,这段苦行经历不仅奠定了他深厚的禅定基础,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的真实义,此后一生皆以弘扬戒律为己任,强调“持戒是修行之基,破戒则万善同归”。

在弘法事业方面,智敏法师以“建立正法幢,续佛慧命”为宗旨,1992年应信众礼请,在浙江三门县创建多宝讲寺,寺名取自《妙法莲华经》“七宝塔”典故,寓意“为说妙法,众宝所成”,他亲自规划设计寺院布局,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主张“出家人以修行本分事为重,道场以培养真修实干的僧才为核心”,多宝讲寺建成后,他长期在此讲经说法,课程涵盖《楞严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尤重《楞严经》的讲解,认为此经“破显严密,是修行者的照妖镜”,其讲义以深入浅出、契理契机著称,常将深奥的唯识教义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信众从“降伏其心”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

智敏法师对戒律的弘扬尤为突出,他深感末法时期戒律松弛是佛法衰微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出“戒律是佛法的生命线”,主张“持戒应如护眼,稍有违犯则佛法光明即暗”,他在多宝讲寺建立律学体系,每年结夏安居皆以戒法为核心,教授《四分律》《梵网经》等戒本,要求僧众“身持戒、心持戒、持一切戒”,并强调“持戒不是束缚,而是解脱的保障,如船渡海,无船则不得彼岸”,他还特别重视对在家居士的戒律引导,制定适合现代生活的居士戒学规范,如“五戒十善”的实践指南,倡导“日日三省,念念归戒”,让佛法戒律融入日常起居、工作处事之中,成为净化心灵的良药。

在修行法门上,智敏法师以“净土为归,禅观为要”,认为禅净不二,皆是“心作心是”的体现,他常开示:“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念佛成佛,看似法门有别,实则皆以‘信愿行’为三资粮,以‘一心不乱’为功夫关键。”他提倡“观想念佛”,即念佛时观想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极乐世界庄严殊胜,认为“此法能摄心一处,对治散乱,与禅宗‘参话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强调“即生解脱”的可能性,鼓励信众“发大勇猛心,此生必了办生死”,反对“来生再说”的懈怠心态,认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不今生努力,更待何时”。

智敏法师菩萨

智敏法师的弘法风格以“严厉慈悲”著称,对弟子及信众的过失,他常以直指心性的方式呵斥,如见轻慢戒律者,会严厉批评“汝非佛子,是魔眷属”,令人生大惭愧;对真心求法者,则耐心引导,如病得医,常说“佛法如药,各对根机,汝但至诚,必蒙感应”,他一生简朴,不蓄私财,讲寺收入皆用于印经、放生、扶危济困,个人生活仅维持基本温饱,常着一袭旧衲,食粗茶淡饭,其“以戒为师,以苦为乐”的行持,深深感化着无数求法者。

智敏法师核心弘法理念简表 内容要点
戒律根本 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主张持戒如护眼,破戒则万善同归,重视僧团戒律建设和居士日常戒行实践
净土归趣 提倡禅净不二,以“信愿行”为资粮,主张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结合,鼓励即生解脱
解行并重 认为教理与实修不可偏废,如目足相依,反对空谈理论或盲修瞎练,倡导“闻思修”次第
契理契机 弘法结合现代生活,将深奥教义转化为日常修行指南,适应末世众生根性
农禅并重 道场以自给自足为本,主张“出家人应亲执劳役,在劳动中磨炼心性”

智敏法师的著作多为讲经记录开示,如《楞严经讲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四十二章经讲记》等,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对佛法的深刻体悟,他常说“讲经说法不是卖弄文采,而是要令众生得真实利益”,因此其著作少有玄虚之论,句句皆从修行中来,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实修指引。

2012年,智敏法师示现微疾,对弟子们说“生死如昼夜交替,本是常事,汝等但办道心,勿以师为念”,随后于多宝讲寺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六,僧腊二十六,圆寂后,弟子遵其遗愿,将全身奉安于寺后塔林,以践行“身土不二”的教诲,多宝讲寺仍延续着他的弘法理念,培养着一批批戒行清净、解行并重的僧才,其“严持戒律、弘扬正法、利益众生”的精神,仍在教界广泛流传,成为末法时期修行者的明灯。

相关问答FAQs

Q1:智敏法师强调“持戒为根本”,这对现代在家居士的修行有何特别指导意义?
A1:智敏法师认为,现代在家居士面临工作繁忙、诱惑繁多等困境,更容易轻视戒律,但他指出“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对居士而言,持戒首先应从“五戒十善”入手,如“不杀生”扩展为爱护生命、尊重生命,“不偷盗”延伸为廉洁自守、不占便宜,“不邪淫”强调家庭责任与忠诚,“不妄语”倡导诚实守信,“不饮酒”则包含远离一切能令人心智迷乱的事物,他特别强调“日日三省”,每晚回顾当日言行是否符合戒律,若有违犯,至诚忏悔,发露改过;若能持戒,则内心安宁,烦恼渐减,为深入修行奠定基础,他提倡“居士戒律生活化”,如在职场中不投机取巧,在家庭中慈爱和睦,将戒律转化为日常行为的准则,让佛法真正融入生活。

智敏法师菩萨

Q2:智敏法师提倡“观想念佛”,这与常见的“持名念佛”有何不同?如何实践?
A2:持名念佛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而观想念佛则是依《观经》所载,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如白毫相、丈六金身)及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八功德水等),智敏法师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持名念佛是方便,摄心一处;观想念佛是深观,由相入性。”对初学者而言,可先从持名念佛入手,待心稍定后,再尝试观想,具体实践时,可先观想日落时的金色光明,再观想佛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逐渐扩展至全身相好;观想极乐世界时,可先观一池八功德水,再观池中莲花,乃至七重行树、宝楼阁等,他强调“观想贵在专注,不在于相好是否清晰”,即使观想模糊,只要能收摄散乱心,念念系念阿弥陀佛,即是正修行,若觉得观想困难,仍可回归持名,念佛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同样能往生净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