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圆持法师的字是什么?这字蕴含怎样的深意或文化故事?

圆持法师作为近代佛教界重要的弘法者与修行者,其字号不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更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智慧与修行指向,在佛教传统中,“名”与“字”常相辅相成,“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圆持法师的字号既契合其法名“圆持”的本义,又进一步彰显了其修行理念与弘法精神,值得深入探究。

圆持法师字

字号的本义与佛学内涵

“圆持法师”之“圆持”,二字皆为佛教核心术语,其内涵可追溯至大乘经典教义。“圆”者,圆满、圆融、周遍无缺也。《大智度论》云:“圆者,满足义、无缺义、无障碍义。”在佛学语境中,“圆”既指智慧之圆满,如佛证得“一切种智”,穷尽法界实相,无所不知;亦指教法之圆融,如《华严经》所阐“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法虽千差万别,皆一体圆融,不相妨碍。“圆”还含摄修行之周遍,如菩萨道“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缺一不可,圆满具足方得成就。

“持”者,持守、坚持、护持也。《法华玄义》释“持”义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为万物各持其本性,不失本然;于修行而言,“持”即持戒、持心、持法,持戒是修行之基,如《楞严经》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持戒能防身口意三业之过;持心是降伏烦恼,如《坛经》所倡“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念念中保持心念清净,不随妄念流转;持法则是护持正法,如《大般涅槃经》中“菩萨摩诃萨,于法财中,法财为最”,以护持佛法为己任,令法脉久住世间。

“圆持”二字相合,既指向“以圆融智慧持守自性本心”的内在修行,也蕴含“以圆满行持护持正法”的外在担当,法师以此为名,亦以此为字,足见其对“圆融无碍之智”与“坚定不移之行”的双重追求,体现了佛教“解行并重”的修行纲领。

字号与修行实践、弘法事业的关联

圆持法师的字号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贯穿其一生的修行指南与弘法旗帜,在其修行实践中,“圆持”体现为“定慧等持、解行合一”的进路,法师早年深入经藏,对《华严》《法华》《楞严》等圆顿经典多有契悟,尤重“圆融无碍”之教理,此为“圆”之智;他严持戒律,每日精进修持止观,于动静中保持心念不散,此为“持”之行,他曾开示:“圆非虚悬,必依持而显;持非执著,依圆而融。”强调智慧与行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在弘法事业中,“圆持”则展现为“契机契理、普度众生”的慈悲,法师主张“教观双运”,既以圆融教义启迪众生智慧,又针对不同根机众生施设方便法门:对利根者说“即心是佛”之禅理,对钝根者讲“信愿念佛”之净土,对初机者授“三皈五戒”之基础,此乃“圆”之融;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讲经说法,创办佛学院、印经处、慈善机构,无论顺逆境遇,皆以“护持正法、利益众生”为己任,未曾退转,此乃“持”之坚,其弟子回忆,法师常言:“吾辈修行人,当以‘圆’破我执法执,以‘持’续慧命灯明,方不负佛恩、众生恩。”

字号的多维解析与文化意涵

为更清晰地理解“圆持”字号的丰富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进行梳理:

维度 具体阐释 文化意涵
字源与字义 “圆”本义为“器物之全”,引申为圆满、周遍;“持”本义为“握持、守卫”,引申为坚守、护持。 承袭汉字“象形会意”传统,将佛教抽象教义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修行准则。
佛经关联 《华严经》“圆融无碍”、《楞严经“持戒生定”》、《法华经“持名念佛”》等经典核心思想。 融合大乘佛教“教理行果”体系,体现“以经为镜、以戒为依”的修行传统。
修行指向 内修“圆融智慧”,破除我执法执;外行“坚定持守”,护持戒定慧三学。 契合佛教“悲智双运、定慧等持”的根本精神,是“自利利他”菩萨道的实践路径。
时代价值 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以“圆”融通差异;在信仰淡化时代,以“持”守护根本。 为当代人提供“圆融处世、坚定守心”的生活智慧,彰显佛教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字号的后世影响与精神传承

圆持法师的“圆持”字号,不仅伴随其一生修行与弘法,更成为后世弟子与学者理解其思想的重要线索,其精神传承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圆融无碍”的智慧观,主张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派间寻求共识,以开放心态包容多元,如法师曾倡导“禅净密教,皆归一心”,打破宗派壁垒;二是“坚忍不拔”的行持观,强调在修行路上“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如如不动”,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后学在逆境中坚守道心。

“圆持”二字已超越个人字号的意义,成为佛教界“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象征,其蕴含的“以圆融智慧破除执念,以坚定持守护持根本”的理念,仍对当代佛教修行与文化传播具有深刻启示。

相关问答FAQs

问:圆持法师的“圆持”二字与其他高僧的字号(如太虚法师“唯识”、弘一法师“演音”)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太虚法师之“唯识”侧重于“以唯识学重建中国佛教”的教理体系,弘一法师之“演音”关联于“以艺术弘法”的实践路径,二者皆突出某一宗派或领域的特色;而圆持法师之“圆持”则更具综合性,“圆”融摄大乘佛教“教理行果”的圆融特质,“持”涵盖戒定慧三学的行持准则,体现了“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完整修行纲领,不仅指向个人修行,更强调对正法与众世的护持,故其独特性在于“圆融”与“坚定”的辩证统一,是佛教根本精神的高度凝练。

问:在当代社会,普通人如何从“圆持”二字中汲取生活智慧?
答:“圆持”对当代人的启示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圆”即“圆融处世”,面对多元价值观与复杂人际关系,需以包容心态理解差异,不固执一端,如《华严经》“于诸法中,不生执着”,减少对立与焦虑;其二,“持”即“坚定守心”,在信息爆炸、诱惑纷繁的时代,需明确自身价值底线,如持戒般坚守初心,于日常中培养专注力与定力,不随波逐流,简言之,“圆”是“通达的智慧”,“持”是“笃行的力量”,二者结合,既能让人在世间灵活应变,又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与方向,这正是现代人亟需的生活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