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地区自古便是南京城西的文化重镇,山川形胜,人文荟萃,而坐落于其中的九峰寺,更是当地历史与信仰的重要载体,九峰寺地处浦口区(原江浦县)东北部的九峰山麓,因山得名,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之所,更是江浦地区建筑艺术、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的活态见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
从地理方位看,九峰寺位于九峰山主峰东南侧,群山环抱,林木葱郁,九峰山相传有九座山峰如笔架连绵,故又称“笔架山”,寺因山而显,山因寺而名,二者相依相生,构成“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意境,寺院周边有狮子峰、象鼻峰、钵盂峰等自然景观,峰峦叠翠,溪水潺潺,自古便是文人雅士寻幽访古之地,据《江浦县志》记载,九峰寺“初创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历史脉络与江浦地区的开发、佛教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堪称江浦“千年古邑”的缩影。
九峰寺的历史沿革,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兴衰史,关于其始建年代,现存文献多指向唐代,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法明云游至此,见九峰山“紫气东来,瑞霭缭绕”,遂结庐修行,募资建寺,初名“九峰禅院”,这是九峰寺的雏形,虽规模简陋,却奠定了其作为佛教道场的基础,北宋时期,随着江浦地区(时属浦子口)经济文化的繁荣,九峰禅院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宋徽宗宗赵佶崇信道教,但对佛教亦采取保护政策,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赐额“九峰寺”,并敕令扩建寺院,增建法堂、藏经阁等,使其成为江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禅宗道场,当时寺内僧众逾百,香火鼎盛,周边乡绅信众纷纷捐田、捐银,寺产日丰。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九峰寺难逃劫运,殿宇多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江浦县治设立,地方社会进入恢复期,九峰寺在住持智聪禅师的带领下得以重建,此次重建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配有钟鼓楼、厢房、禅堂、客堂等,形成“伽蓝七堂”的完整格局,寺宇之雄伟,为江浦诸寺之冠,清代是九峰寺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多次驻跸江浦,并题赐匾额、对联,据传乾隆帝曾登九峰山远眺,见寺院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挥毫题写“南无阿弥陀佛”与“松风水月”两方匾额,至今仍为寺中旧藏,清代中叶,九峰寺僧众达三百余人,拥有田产千余亩,下辖周边数座小寺,成为南京西部的佛教中心。
近代以来,九峰寺的命运多舛,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中,寺院再次遭兵火破坏,主要建筑被焚,仅存山门、部分厢房及古银杏树,晚清至民国,虽经地方士绅与信众募资修缮,但已难复昔日辉煌,新中国成立后,九峰寺曾被挪用为学校、粮库等,宗教活动中断,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九峰寺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起,在政府与信众的支持下,寺院进行全面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功能,这座千年古刹终于重焕生机。
九峰寺的建筑布局与文物遗存,体现了中国传统寺院建筑与江浦地域文化的融合,寺院整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青瓦粉墙,飞檐翘角,既有佛教建筑的庄严,又兼具江南园林的雅致,山门为硬山顶,面阔三间,门额上“九峰寺”三个大字为明代南京吏部侍郎焦竑手书,笔力遒劲,气势恢宏,进入山门,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神态威猛,工艺精湛,为明代遗物,殿前两侧立有石狮一对,底座刻有“嘉靖二十三年”字样,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七檩,重檐歇山顶,殿高18米,气势雄伟,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以及十八罗汉像,均为近年重塑,但佛像造型端庄,衣纹流畅,保留了传统造像风格,殿前月台宽阔,中央置有明代铁香炉,高1.5米,口径0.8米,炉身铸有“大明万历四年铸造”及信士姓名,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是研究明代冶炼工艺的重要实物,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两层硬山顶,原藏有明代《北藏》一部(官刻大藏经),现仅存残卷,楼内仍保存有清代木雕经板百余块,刻工精细,内容为佛经咒语,极具文物价值。
九峰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寺前两株古银杏树,相传为唐代法明禅师手植,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两树东西并列,高约30米,胸径近1米,需三人方能合抱,每年深秋,银杏叶金黄,层林尽染,与红墙黛瓦的寺院相映成趣,成为江浦著名的“秋景十景”之一,寺院西侧还有一口古井,名为“智慧泉”,井水清冽,四季不涸,相传为宋代开凿,寺僧曾以之供佛、煮茶,如今仍为周边居民所取用。
作为江浦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九峰寺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更与地方民俗、艺术、教育紧密相连,历史上,九峰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均举行盛大庙会,周边江浦、六合、滁州等地信徒云集,商贩云集,形成集宗教、商贸、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庙会期间,有“九峰禅乐”演奏、“打莲湘”等民间艺术表演,热闹非凡,成为江浦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寺内曾设“九峰书院”,明清时期培养了大量人才,清代江浦籍状元孙家鼐、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幼年时曾受教于此或游学寺中,九峰寺因此被誉为“江浦文脉之源”。
如今的九峰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浦口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寺院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环境清幽,吸引了众多游客与信众前来参观朝拜,周边已建成九峰寺公园,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山、寺、园”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寺内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禅修体验等活动,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当地政府也加强对九峰寺的保护与利用,通过举办“九峰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这座千年古刹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继续书写着属于江浦的文化传奇。
九峰寺历史沿革简表
朝代 | 时间 | 主要事件 |
---|---|---|
唐代 | 贞观年间 | 高僧法明创建“九峰禅院”,为寺院雏形。 |
北宋 | 政和年间 | 徽宗赐额“九峰寺”,扩建寺宇,首次迎来发展高峰。 |
元末明初 | 14世纪中后期 | 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智聪禅师主持重建,形成“伽蓝七堂”格局。 |
清代 | 康熙、乾隆时期 | 二帝南巡题赐匾额,寺院达鼎盛,僧众三百余人,田产千余亩。 |
近代 | 1851-1864年 | 太平天国运动中遭严重破坏,仅存部分建筑。 |
民国时期 | 1912-1949年 | 局部修缮,但规模远不及前,宗教活动中断。 |
新中国成立后 | 1983年 | 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起全面修复,恢复宗教活动功能。 |
相关问答FAQs
Q1:九峰寺有哪些珍贵文物值得一看?
A1:九峰寺内保存有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最具价值的有: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石狮一对,造型古朴,是研究明代石雕艺术的实物;明代铁香炉,铸于万历四年,炉身刻有信士姓名,工艺精湛;两株唐代古银杏树,树龄1300余年,为南京地区罕见的古树名木;清代木雕经板百余块,刻有佛经咒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寺院内还保存有焦竑手书的“九峰寺”匾额、乾隆帝题写的“南无阿弥陀佛”匾额等,均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
Q2:九峰寺周边有哪些自然与人文景观可以游览?
A2:九峰寺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形成了“山、寺、园”一体的游览体系,自然景观方面,寺所在的九峰山有狮子峰、象鼻峰、钵盂峰等九座山峰,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春季山花烂漫,秋季银杏金黄,是登高望远、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人文景观方面,紧邻寺院的有九峰寺公园,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与寺院相映成趣;距离不远的汤泉街道有惠济寺(内有千年古梅)、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可与九峰寺安排为同一条旅游线路,深度体验浦口区的自然与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