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门法师是近现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契理契机的教学风格以及推动佛教人间化的实践而备受信众敬重,他的一生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职志,在修行、弘法、教育、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著贡献,其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与修行历程
当门法师,俗名李明远,1918年出生于江苏江宁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家经典与老庄哲学有独到见解,青年时期因目睹战乱中民生凋敝,对人生苦谛生起深刻体悟,于1935年毅然于镇江金山寺依止净然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慧觉”,字“当门”,取“当门一棒,直指人心”之意,暗合其禅宗修行的初心。
出家后,当门法师先于镇江天宁寺学习戒律,后参访江南名刹,亲近太虚大师、来果禅师等高僧,1942年,他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参禅,期间以“念佛是谁”话头为参究核心,坚持坐香三年,功夫绵密,曾于一次定中豁然破参,彻见心性,后在《自叙》中写道:“从前忘己知解,如今山河大地,无不是自性显现。”此次悟境为其禅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后,当门法师隐居于江苏常熟虞山,以农禅为务,白天耕种,夜间坐禅,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期间虽历经社会变迁,他却始终持戒精严,坚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应信众恳请,他于1983年出山驻锡苏州寒山寺,担任住持,从此开启了大弘法脉的历程。
以下为当门法师生平重要时间线简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18年 | 出生于江苏江宁,俗名李明远。 |
1935年 | 于镇江金山寺剃度出家,法名慧觉,字当门。 |
1942年 | 赴普陀山法雨寺参禅,以“念佛是谁”话头用功,三年后豁然开悟。 |
1950-1983年 | 隐居于常熟虞山,坚持农禅并重,潜心修行。 |
1983年 | 出山担任苏州寒山寺住持,恢复寺院规制,开启弘法事业。 |
1990-2010年 | 广赴海内外讲经说法,创办寒山佛学院,推动慈善事业,影响遍及东南亚及欧美。 |
2015年 | 于寒山寺安详示寂,世寿98岁,僧腊80载。 |
弘法理念与思想特色
当门法师的弘法思想以“禅净融合、戒律为基、人间佛教”为核心,主张“教观并行,定慧等持”,他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见性虽恃自力,往生尤赖他力”,提倡“禅者净之禅,净者禅之净”,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所谓“行住坐卧,无非禅定;搬运运水,总是神通”。
在戒律实践上,当门法师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尤其注重持戒与慈悲的结合,他常开示:“戒如大地,能载一切功德;若无慈悲,戒成束缚。”他不仅严持比丘具足戒,更积极推动“人间菩萨戒”的实践,鼓励信众在家庭、社会中践行孝亲、尊师、诚信、布施等善行。
其教学风格“契理契机,深入浅出”,善于用生活化的比喻阐释深奥教义,讲解“诸法空相”时,他以“镜中花、水中月”为喻:“镜中花虽无实体,却能映色;水中月虽非真月,却能鉴影,故万法虽空,因果不昧。”这种说法既契合佛法义理,又让普通信众易于理解,深受各阶层信众欢迎。
贡献与影响
当门法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场建设、佛教教育、慈善公益。
在道场建设上,他住持寒山寺期间,主持修复了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殿堂,从缅甸迎请玉佛一尊,并恢复寒山寺传统的“听钟声、烦恼轻”新年祈福法会,使千年古刹重焕生机,成为苏州乃至全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
在佛教教育方面,他于1995年创办寒山佛学院,亲自担任院长,制定“解行并重、学修一体”的教学方针,开设《楞严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等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僧才,其中多人如今已成为各地寺院的骨干。
在慈善公益上,他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于1990年代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希望小学20余所,建立养老院3所,并定期组织医疗队赴贫困地区义诊,他常说:“布施不是简单的财物给予,而是以慈悲心温暖人心,以佛法智慧点亮人心。”
当门法师的思想与实践,不仅影响了两岸四地的信众,还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国际传播,他多次应邀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中国禅宗与人间佛教的理念带给海外信众,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对话。
相关问答FAQs
Q1:当门法师为何强调“人间佛教”的实践?它与传统佛教有何区别?
A1:当门法师强调“人间佛教”,核心在于契理契机——他认为佛教的本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不应脱离社会现实,传统佛教中,部分修行者偏重“山林隐逸、自了生死”,而他主张“出世而入世”,即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在家庭中尽孝道,在社会中讲诚信,在国家中尽忠义,这种实践既契合佛陀“悲智双运”的本怀,又能让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净化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与传统佛教并不矛盾,而是对“人间性”的回归与弘扬。
Q2:当门法师的禅法修行对普通人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A2:当门法师的禅法虽以“参禅悟道”为根本,但对普通人极具借鉴意义,他提出“生活即禅”的理念,主张“行住坐卧皆是修行”,工作时专注当下,不攀缘得失;与人交往时心怀慈悲,不计较利害;面对顺逆境界时保持平常心,不喜不悲,普通人无需脱离家庭、社会,只需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事”中观照自心,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被杂念带走,久而久之便能培养定力与智慧,达到“烦恼轻、智慧长”的效果,这正是“人间禅法”的便利之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