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西藏佛教有哪些主要分支派别?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与西藏本土苯教长期融合形成的独特佛教体系,约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从印度、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经过前弘期(7-9世纪)和后弘期(10世纪后)的发展,逐渐形成不同教派,各派在教义阐释、修行方法、寺院制度等方面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藏传佛教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等,此外还有觉囊派、希解派等小派别,共同构成了“西藏佛教分”的格局。

西藏佛教分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形成的教派,“宁玛”藏语意为“旧”,因传承前弘期(7-9世纪)译传的佛法而得名,又称“红教”(因僧人戴红色僧帽),该派教义核心为“大圆满法”,认为众生本性具有“本初佛性”,通过“立断”(认识心性本空,断除妄念)和“顿超”(超越二元分别,直契佛境)即可成佛,修行方式上,宁玛派将佛法分为“九乘”:声闻、独觉、菩萨乘(共称“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称“密乘外三续部”),大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称“无上内三续部”,其中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代表人物有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传说中传入密法的关键人物)、后弘期的素尔波且(1014-1087,系统整理宁玛派经典)、隆钦饶降巴(1308-1363,著《大圆满心性休息》等),主要寺院有敏珠林寺(西藏山南)、多吉扎寺(西藏拉萨)等,在西藏、青海、四川藏区及尼泊尔、不丹有广泛影响,其“大圆满”修行体系对其他教派也有渗透。

噶举派意为“口耳传承”,强调师徒间密法教授的代代相传,又称“白教”(因僧人戴白色僧帽),该派源于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那若巴,由玛尔巴(1012-1097,译传印度密法)奠定基础,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以苦修实践闻名)进一步发展,形成“大手印”法门——核心是“心心相印”,通过观修“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清除妄念而见性成佛,噶举派支系众多,其中噶玛噶举(黑帽系)、直贡噶举、达隆噶举、主巴噶举影响较大,噶玛噶举于13世纪首创“活佛转世”制度,噶玛巴是其重要活佛体系(至今已传至第十七世),主要寺院有楚布寺(噶玛巴驻锡地,西藏拉萨)、直贡寺(西藏墨竹工卡)等,修行特色包括“拙火定”(通过观想生热,抵御严寒)、“那若六法”(密法中的特殊瑜伽术),历史上曾与地方政权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地方势力。

萨迦派因创始人昆·贡却杰波(1034-1102)在萨迦地方(西藏日喀则)用白土建寺而得名,寺院外墙涂有红、白、蓝三色条纹,俗称“花教”,该派以“道果法”为核心教义,源自印度毗瓦巴教法,强调“道”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与“果”位(佛果)的对应关系,主张“道前修行”(皈依、发心、净罪、积资)、“正行见道”(中观见)、“修道证果”(密法瑜伽),萨迦五祖中的八思巴(1235-1280)被元朝忽必烈封为“帝师”,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使萨迦派成为元朝西藏的统治教派,主要寺院为萨迦寺(西藏萨迦),保存大量梵文典籍和文物(如“萨迦五宝藏”),教义融合显密,注重因明学(逻辑学)和俱舍学(说一切有部学说),历史上在佛学研究和艺术建筑(如萨迦寺的“金顶”)方面成就卓著。

噶当派意为“教授传承”,由阿底峡(982-1054,印度高僧,受邀入藏弘法)及其弟子仲·杰瓦迥乃(1005-1064)创立,强调以“三士道”(下士道(人天乘,求人天福报)、中士道(声闻独觉乘,求解脱轮回)、上士道(菩萨乘,求普度众生))为修行次第,将显密教法融入系统化的教授体系,该派教义严谨,注重戒律和经典学习(如《菩提道灯论》),主张“先显后密”,显教为密教基础,噶当派寺院后多并入格鲁派,其“三士道”思想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共通的修行框架,宗喀巴(1357-1419,格鲁派创始人)曾师从噶当派高僧,在其基础上改革创立格鲁派,故格鲁派被视为噶当派的继承和发展。

西藏佛教分

格鲁派意为“善规”,因创始人宗喀巴强调严守戒律、显密并重而得名,因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教”,该派以“中观应成派”为理论基础,主张“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依赖条件而生,本性为空,破除一切“实有”和“虚无”的执著,修行上强调先显后密,按“五部大论”(量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系统学习,通过考格西学位(佛教最高学位,如拉然巴、扎然巴)晋升,再进入密学院修习密法,格鲁派形成活佛转世体系,达赖喇嘛(前藏)和班禅额尔德尼(后藏)是其两大活佛系统,分别驻锡甘丹寺(宗喀巴创建,西藏拉萨)、扎什伦布寺(西藏日喀则),主要寺院还有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以及塔尔寺(青海)、扎什伦布寺(日喀则)等,17世纪后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成为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派别,至今仍居主导地位,其“显密圆融、严格学修”的特色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

除上述五大派别外,历史上还有觉囊派(以“他空见”著称,主张众生本性“空”是“他空”,即“空”外有“不空”的佛性)、希解派(强调“苦行”和“密法速成”)、觉宇派(融合瑜伽行派与密教)等小派别,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有一定影响,部分派别后逐渐融入其他教派或消失。

派别名称 创始人 形成时间 核心教义 代表寺院 修行特色
宁玛派 素尔波且 11世纪 大圆满法 敏珠林寺 九乘次第、立断顿超
噶举派 玛尔巴、米拉日巴 11世纪 大手印 楚布寺 拙火定、那若六法
萨迦派 昆·贡却杰波 11世纪 道果法 萨迦寺 三色寺庙、因明学研究
噶当派 阿底峡 11世纪 三士道 热振寺(原属) 显密次第、戒律严谨
格鲁派 宗喀巴 15世纪 中观应成派 甘丹寺 五部大论、活佛转世

FAQs

  1. 藏传佛教各派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藏传佛教各派别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核心教义、修行方法、寺院制度和文化特色上,宁玛派以“大圆满法”为核心,强调“顿悟”;噶举派以“大手印”为特色,注重“苦修”和“口耳传承”;萨迦派以“道果法”为体系,融合显密,历史上曾掌握西藏政教权力;噶当派以“三士道”为修行次第,成为格鲁派的基础;格鲁派强调“显密圆融”,通过严格学经制度和活佛转世体系维持传承,尽管教义和方法各有侧重,但各派均以“三宝”(佛、法、僧)为皈依,追求“解脱众生”的终极目标,本质相通。

    西藏佛教分

  2. 格鲁派为什么能在后期成为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派别?
    格鲁派能在后期崛起并居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整合显密教法、严守戒律,提升了教义纯洁性和僧团纪律性;二是严格的学经制度(五部大论系统学习、格西学位考核),保证了僧侣的佛学素养和传承质量;三是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确立其宗教领袖地位,并通过驻藏大臣制度加强管理;四是活佛转世体系的完善(达赖、班禅互为师徒),形成稳定的传承权威;五是寺院经济和教育的发达(如三大寺成为宗教、文化、教育中心),广泛吸引信众,强化了社会影响力,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导派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