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法师与衍阳法师的名字如双星交辉,前者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的巍峨地位,成为佛教复兴的宗师;后者则承续其法脉,在当代语境下践行“农禅并重”的古训,让古老的禅智慧在新时代生根发芽,两位法师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勾勒出中国佛教的传承脉络,更展现了佛法“契理契机”的永恒生命力。
虚云法师(1840—1959),俗名萧古岩,湖南湘乡人,是近代佛教史上罕见的集禅、教、律、净、密于一身的大德,他的一生堪称“行走的佛教史”:19岁出家,后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为求佛法真义,曾三步一拜朝拜五台,历时两年;在藏地、云南、缅甸等地参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晚年重建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六大祖庭,使濒临绝学的禅宗重光,他提倡“农禅并重”,主张“修行不离世间,出世即在入世”,在云居山真如寺率僧众开荒种地,自给自足,打破了近代佛教“经忏佛教”的困境,让僧伽回归佛陀时代的头陀精神,虚云法师的禅法以“疑情参究”为核心,强调“离心意识,参究本来面目”,其开示的“参禅要旨”“念佛要旨”等法语,被汇编成《虚云和尚法汇》,成为后世禅修者的指南针,他一生历经战乱、政治动荡,却始终以“为法忘躯”的悲愿坚守道场,被教界尊为“禅宗泰斗”。
若说虚云法师是佛教复兴的“播种者”,衍阳法师则是当代传承的“耕耘者”,作为虚云法师法脉在云居山真如寺的重要传人,衍阳法师(1965—)自幼受家庭佛教氛围熏陶,1982年于云居山真如寺出家,师从虚云弟子海灯法师,后依止本焕老和尚深造,他深谙虚云“农禅并重”的精髓,在担任真如寺住持期间,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出坡”制度(僧众每日集体劳作),更结合时代需求,将“农禅”拓展为“生态禅”——在寺院周边开辟有机农场,种植蔬菜、果树,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苦行精神,同时通过“禅农体验营”邀请信众参与劳动,让“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落地生根,衍阳法师的弘法方式亦具创新性:他开设“云居山禅修中心”,定期举办短期禅修班,将传统禅法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帮助都市人缓解焦虑;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衍阳法师开示”账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心经》《坛经》等经典,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让古老的禅智慧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他常说:“虚老当年重建祖庭,靠的是‘苦’与‘恒’;今天我们传承佛法,既要守住‘苦’的本分,也要学会‘恒’的智慧——恒心不变,方法常新。”
两位法师的精神传承,可从修行理念、实践方式、时代回应三个维度见其脉络:
维度 | 虚云法师 | 衍阳法师 |
---|---|---|
核心理念 | “农禅并重”“禅净不二” | “生态禅”“生活禅” |
实践方式 | 重建祖庭、开荒种地、苦行持戒 | 农场劳作、禅修体验、新媒体弘法 |
时代回应 | 解决佛教生存危机,复兴禅宗法脉 | 应对现代社会焦虑,推动佛教现代化 |
虚云法师曾在开示中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衍阳法师的实践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既坚守“头陀行”的苦行传统,又以开放心态拥抱现代科技;既传承“明心见性”的禅宗心髓,又将佛法转化为现代人可修、可用的生活智慧,从云居山的晨钟暮鼓到短视频里的法音流布,从田埂上的汗珠到信众脸上的微笑,两位法师用一生证明:佛教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古塔,而在于“契理契机”的永恒创新。
相关问答FAQs
Q1:虚云法师提倡的“农禅并重”对近代佛教复兴有何意义?
A1:近代以来,佛教因脱离社会、依赖经忏而陷入“寄生”状态,僧伽素质下滑,道场荒废,虚云法师以“农禅并重”为突破口,在重建祖庭时要求僧众“出坡”劳作,既解决了寺院经济自给问题,又通过体力劳动磨炼心性,让僧伽回归“修行即生活”的本源,这一实践不仅恢复了佛教的“生产性”,更重塑了僧伽的“修行形象”,为近代佛教的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精神根基,至今仍是汉传佛教寺院管理的核心准则。
Q2:衍阳法师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传承虚云禅师的“农禅并重”理念?
A2:衍阳法师对“农禅并重”的传承是“守正创新”的典范:“守正”体现在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作传统,在真如寺维持每日出坡制度,并通过有机农场践行“生态禅”;“创新”则体现在结合时代需求,将“农禅”从“寺院内部劳作”拓展为“社会体验活动”,如开设“禅农体验营”让都市人体验农耕与禅修的结合,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让“农禅”精神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现代人,这种传承既保留了虚云法师“苦行、实修”的核心,又赋予了其“生态化、大众化”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