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慧律法师访谈中,法师分享了哪些让人豁然开朗的修行智慧?

在一场深秋的文化论坛上,慧律法师身着朴素僧袍,面对台下青年学者与修行者的提问,目光沉静而通透,当被问及“佛法能否真正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时,法师以一句“烦恼如浮云,心净自见天”开启对话,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痛点缓缓交织,为在场者打开了一扇观照内心的窗。

慧律法师访谈

佛法不是逃避,是直面生活的“说明书”

“现代人常觉得佛法是‘老古董’,其实它是最实用的生活指南。”法师笑着举例,“比如你工作压力大,觉得老板苛刻、同事难处,若用佛法‘因果观’看,当下的困境或许是过去某种行为的果报,与其抱怨,不如反观自己是否足够精进、是否真诚待人;若用‘无常观’看,职场起伏、人际关系都如流水,今日的争执,明日或许就成了过眼云烟,执着于‘永恒不变’的痛苦,本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的牢笼。”

他强调,佛法从不否定现实的烦恼,而是教人“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就是觉悟的契机。“就像生病了要找医生,心灵的‘感冒’也需要佛法这剂良药,只是这药不用外求,每个人的心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贪、嗔、痴的灰尘遮蔽了。”

修行的核心:从“向外求”到“向内观”

谈及修行,法师坦言,很多人误以为吃素、打坐、诵经就是修行,实则“形式是助缘,心念才是根本”。“我曾遇到一位企业家,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诵经,却依然在商场中算计、焦虑,这样的‘修行’不过是‘用佛法包装贪心’,与觉悟背道而驰。”

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中“历事炼心”:吃饭时,不挑剔食物好坏,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恩;走路时,不匆忙赶路,感受脚与大地接触的踏实;与人争执时,不急于反驳,先观照自己是否起了嗔念。“就像镜子,镜子本身清净,才能照物;我们的心若能保持‘不执着’的状态,遇事就不会被情绪裹挟。”

法师以“三学”概括修行的次第:“戒”是规范行为,不杀生”不仅是保护生命,更是培养慈悲心;“定”是专注一境,通过静坐减少散乱,让心沉淀下来;“慧”是观照实相,在定中看清“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真理,从而放下执着。

慧律法师访谈

现代生活中的修行指南:用智慧化解焦虑

为了让佛法更贴近现代生活,法师归纳了几条简单易行的方法,整理如下:

现代生活场景 佛法智慧视角 具体实践方法
工作压力大、目标感缺失 “无常观”:成败得失皆是过程 设定目标时,尽人力听天命,结果不执着
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易怒 “慈悲心”:众生皆在烦恼中挣扎 争执时换位思考:“他或许也正经历痛苦”
信息过载、内心浮躁 “正念观”:专注当下,不被外境牵着 每天留10分钟“数字斋”,不看手机,只观呼吸
对未来恐惧、对过去后悔 “因果观”:把握当下即是创造未来 每晚反思今日“三善行”(如微笑、助人、说真话)

“修行不是要你脱离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觉知’。”法师说,“就像开车时,你既要盯着前方路况,也要留意后视镜,修行就是让心成为‘驾驶员’,不被情绪的‘油门’或外境的‘方向盘’随意控制。”

逆境中的智慧:把“坎”走成“路”

当被问及“如何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时,法师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我曾失去过最亲近的人,也曾经历过事业的低谷,那时才真正明白‘人生是苦’不是消极,而是认清真相后的慈悲。”

他分享道,面对逆境,首先要“接受现实”——抗拒只会增加痛苦,就像“洪水来了,堵不如疏”;其次要“转念”——把“为什么是我”的抱怨,转为“我能从中学会什么”的思考;最后要“行动”——在痛苦中仍能做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让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养分。“逆境就像磨刀石,虽然磨得人生疼,却能磨出智慧的锋芒。”

对年轻一代的启示:在利他中找到“小我”的价值

针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意义感缺失”,法师说:“年轻人常问‘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为利益他人’,就像一棵树,只有扎根大地、为世界提供氧气,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时,才能找到‘小我’与‘大我’的连接。”

慧律法师访谈

他鼓励年轻人不必急于求成,“修行就像种树,播种、浇水、施肥,耐心等待,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利他’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访谈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法师身上,他合十说:“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每个人心中本有的光明,只要愿意向内观照,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的光。”这场对话没有深奥的术语,却如同一股清泉,让在场者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庙宇,而在日常;真正的觉悟,不在远方,而在心间。

相关问答FAQs

Q1:法师您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总觉得“没时间修行”,该怎么办?
A:修行不在时间长短,在“心念的专注”,比如吃饭时,不刷手机、不谈工作,只是专心吃饭,感受食物的香气与味道,这就是“吃饭禅”;走路时,不急着赶路,感受脚掌落地的节奏与呼吸的配合,这就是“行禅”,修行是把“当下”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修行的道场,而不是抽出一个特定时间“完成任务”,每天哪怕只有5分钟,保持“觉知”,就是最好的修行。

Q2:有人说“佛法消极避世”,只讲“放下”不追求进步,您怎么看?
A:这是对佛法的最大误解,佛法讲“放下”,是放下“执着”,不是放下“责任”;讲“无我”,不是否定“自我”,而是破除“我执”——那种“一切都是我的”“我要永远快乐”的错误认知,比如企业家追求事业成功,佛法鼓励他精进努力,但若执着于“必须成为第一”“不能失败”,就会陷入焦虑;若能“尽其在我,听其天命”,在追求中保持平常心,反而能走得更远,佛法是最积极入世的,它教我们认清真相后,更勇敢地承担、更智慧地生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