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惟贤法师阐释心经时,如何照见五蕴皆空真谛?

惟贤法师作为当代佛门高僧,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的阐释融合了义理的深刻与修行的平实,以“解行并重”为宗旨,将这部260余字的经典化作现代人安顿心灵的指南,法师认为,《心经》不仅是般若思想的精髓,更是契证宇宙人生实相的钥匙,其核心在于“破相显性、破妄显真”,引导众生从对“有”的执著中解脱,体悟“空”的真实义——这里的“空”并非虚无断灭,而是“缘起性空”的智慧,是一切现象依因缘和合而生、无自性的本质。

惟贤法师心经

经文结构与法师的“观照”视角

惟贤法师常以“观照”二字统领《心经》的修行方法,认为全经是“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身心世界而证得的成果,法师将经文结构分为三部分:序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正宗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至“究竟涅槃”)、流通分(“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每一部分都对应修行的不同次第。

在序分中,法师特别强调“行深”与“照见”的关系。“行深”指长期的实修,而非空谈理论;“照见”则是以清净心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本质——五蕴和合的“我”本是缘起幻化,如梦如幻,故“皆空”,法师举例说:“如同水中月影,看似实有,伸手却捞取不得;众生对‘我’的执著,也是如此,本是五蕴暂时聚合,却误以为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核心义理:“色空不二”与“无所得”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法师阐释的重点,他指出,“色”指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空”是这些现象的“自性空”——即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缘起而有,法师以“桌子”为例:“木材、工匠、时间等因缘和合,方有桌子,离开这些因缘,桌子本身并不存在;这就是‘色即是空’,而桌子又依因缘显现,并非断灭,故‘空即是色’。”这种“色空不二”的智慧,旨在破除众生对“有”的贪执和对“空”的恐惧。

对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法师解释为“六根六尘的虚妄性”,眼见色、耳闻声等本是感官与外境接触的过程,众生却误以为“见”的是实有的“色”,产生“贪爱”或“憎恶”,实则“见性”本自清净,如同明镜照物,物来应照,物去不留;若能保持这种“不执著”的状态,便不会被外境转,内心自然安宁。

法师尤为重视“无智亦无得”的教导:“‘智’是般若智慧,‘得’是证悟的果位;但真正的智慧并非‘获得’某种东西,而是‘放下’执著。”他以“渡河”为喻:“过河后需舍筏,若执着于‘筏’(即‘得’),反而成为负担,修行亦然,证悟涅槃后,连‘涅槃’的相都要放下,这才是究竟的‘无所得’。”

惟贤法师心经

修行实践:从“观照”到“度苦”

惟贤法师认为,《心经》的最终目的是“度一切苦厄”,而“度苦”的关键在于“转心”,法师提出“观照四步法”:观照当下(专注呼吸或当下事,不攀缘过去未来)、观照烦恼(当贪嗔痴生起时,不压抑、不跟随,而是观察其生灭过程)、观照空性(了知烦恼也是缘起幻化,无自性)、观照慈悲(体悟众生皆在苦中,发愿救度)。

他以“面对误解”为例:若被人诽谤,普通人会生气、辩解,而修行人应观照“误解”的因缘——对方因烦恼而起执著,如同“病人说胡话”;再观照自己的“嗔心”——它如何生起、如何影响身心,最终体悟“嗔心”本空,不与它对立。“误解”便成了修行的助缘,内心反而生起慈悲。

法师强调,《心经》的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日常工作、家庭相处中,都可运用“观照”智慧:做事时专注不散乱,待人时真诚不执著,遇到顺境不贪恋,遭遇逆境不抱怨,便能在日常中契入“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在物质丰裕而精神焦虑的现代社会,惟贤法师认为《心经》的“空性智慧”是治愈“执著病”的良药,现代人常因对“财富”“地位”“情感”的执著而痛苦,法师指出:“执著的本质是‘我执’,即认为‘我’是永恒的、‘我所’(我的财富、名誉等)是实在的,而《心经》告诉我们,‘我’和‘我所’都是缘起幻化,如同水泡,看似实有,瞬间即逝。”

法师以“放下手机”为例:现代人常沉迷手机,刷短视频、看新闻,看似获得信息,实则被外境转,内心越来越散乱,若能观照“手机”只是工具,刷短视频时的“愉悦感”是生灭变化的,不沉迷其中,便能夺回心的主导权,这种“观照”,正是《心经》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惟贤法师心经

《心经》核心概念与惟贤法师阐释对照表

概念 经文原文 法师阐释要点
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身心聚合体,无独立自性,如幻如化;破“我执”证“无我”。
色空不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现象)与“空”(性空)一体两面,现象缘起故有,性空故无执著。
无所得 无智亦无得 真实智慧非“获得”,而是放下对“果位”“境界”的执著,究竟平等。
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破除“我执”“法执”,内心无牵挂,故无生老病死、爱别离等恐怖。

相关问答FAQs

Q1:惟贤法师如何理解《心经》中的“空”?“空”是否意味着消极避世?
A1:惟贤法师强调,“空”是“缘起性空”,即一切现象依因缘而生,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并非“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法师以“虚空”为喻:虚空能容纳万物,却无分别、无执著;真正的“空”如同虚空,既能随缘显现万有(色),又不被万有所束缚。“空”并非消极避世,反而是积极入世的智慧——正因为明白“万法皆空”,所以不执著于个人得失,更能以慈悲心利益众生;正如“空谷纳音”,空才能容纳万有,才能自在无碍。

Q2: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心经》的智慧?具体有哪些方法?
A2:惟贤法师提出“简单易行的观照法”,适合普通人日常实践:

  1. 晨起观照呼吸:每天早晨花5分钟,静坐观照呼吸,知道“我在呼吸”,但不控制、不评判,训练心的专注力;
  2. 遇事“停一停”:当遇到烦恼(如争吵、焦虑)时,先暂停3秒,问自己:“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让我痛苦?”通过观照,看清烦恼的虚幻性;
  3. 晚间“放下回顾”:睡前回顾一天,放下未完成的事、他人的误解,告诉自己:“这些都是缘起幻化,明天的又是新的因缘。”
    法师强调,修行不是追求“神奇体验”,而是通过这些小事,逐渐培养“不执著”的心态,让心从烦恼中解脱,变得清净、安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