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学诚法师,提升自己,修行心性的关键智慧是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许多人感到迷茫与焦虑:努力工作却总觉得停滞不前,渴望成长却不知从何入手。“提升自己”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从认知的拓宽到心性的打磨,再到日常的践行,是一场向内探索的修行,学诚法师曾开示:“人生的根本问题是心的问题,解决心的问题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提升自己,本质上就是不断净化内心、完善人格的过程。

提升自己 学诚法师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提升自己首先要打破认知的局限,学诚法师说,“无明不是黑暗,而是对真相的不明了”,我们常被固有的观念、外界的评价所束缚,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比如面对失败,有人认为是“我不行”,有人看作“我还有进步空间”,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心态与行动,提升认知,需要培养“观照”的能力——不急于评判,而是觉察起心动念的根源,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汲取智慧,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提醒我们不被执着束缚;也可以通过反思日常,比如当愤怒升起时,问自己:“我为什么愤怒?是触及了哪个欲望?”久而久之,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减少无谓的烦恼,认知的提升,如同擦去心灵的尘埃,让智慧的光芒照进来,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方向。

心性是提升自己的核心,如同树木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学诚法师强调,“调伏自心是修行之本”,心性不稳,外在的成就如沙上建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心性?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方法 学诚法师开示 具体做法
每日三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晚睡前反思当天的言行:是否起贪心(如过度追求物质)?是否起嗔心(如对他人不满)?是否起痴心(如固执己见)?记录并改进。
情绪觉察 “烦恼如云,自性如天,云散天自现。” 当情绪(焦虑、愤怒、悲伤)升起时,不立刻反应,而是默念“我看到这个情绪了”,像旁观者一样观察它的生灭,保持10秒冷静再行动。
利他实践 “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铺路。” 每天做一件小事帮助他人:给同事递一杯水、为陌生人指路、倾听朋友的烦恼,不求回报,体会“给予”带来的内心富足。

行动落实是提升自己的落脚点,学诚法师说,“道在平常日用间,修行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炼心”,真正的成长藏在每个当下的选择里,工作中,与其敷衍应付,不如把任务当作修行的道场,培养“专注”与“精进”——比如写报告时全神贯注,不刷手机;学习新技能时,不怕重复练习,直到掌握,家庭中,面对家人的误解,与其争执辩解,不如先观照自己的情绪,用“包容”代替指责——比如父母唠叨时,想他们是出于关心;伴侣犯错时,先问“我能做什么帮助他”,与人交往时,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计较,多一些“利他”的善意,比如同事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陌生人问路时耐心指引,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心性修养的试金石,在践行中,我们会逐渐体会到“利他就是利己”的智慧,内心也会变得更加笃定与从容。

提升自己 学诚法师

提升自己是一场终身的修行,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脚步,正如学诚法师所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成长多少。”愿我们都能在认知中拓宽视野,在心性中沉淀智慧,在行动中完善自我,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FAQs

Q1:普通人工作繁忙,如何在碎片化时间里践行学诚法师的提升智慧?
A1:碎片化时间恰恰是修行的“练兵场”,学诚法师说,“修行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用心与否”,可以利用通勤时做“情绪觉察”,比如观察自己的呼吸,当焦虑或烦躁升起时,不跟随情绪,而是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心理状态”;午休时做“三省吾身”,花3分钟反思上午的言行,是否起贪嗔痴,如何改进;睡前做“利他回向”,想一件今天帮助过他人的事,或为明天做一个小小的利他计划,比如给家人带早餐,关键是把“修行”融入日常,让每个当下都成为成长的契机。

提升自己 学诚法师

Q2:学诚法师说“破除我执”,但普通人如何区分“合理的自我追求”与“我执”?
A2:“我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认为“我”是永恒的、不容侵犯的,一旦事与愿违就会痛苦;而“合理的自我追求”是基于认清自身价值后的努力,不执着于结果,更注重过程中的成长,希望升职加薪是合理的追求,若执着于“必须升职”,否则就觉得世界不公,我执”;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能力是合理的追求,若执着于“必须比别人强”,否则就嫉妒焦虑,也是“我执”,学诚法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合理的追求是“生其心”,即积极努力;“我执”是“有所住”,即执着于结果和自我,区分的关键在于:看内心是否被欲望裹挟,是否能以平常心面对得失,是否能在努力中保持内心的自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