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坐落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南隅,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极具影响力的宗教文化圣地,寺院因寺内供奉的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而得名“大佛寺”,其建筑融合了西夏、元、明、清各代风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更见证了多民族在河西走廊的交融与共生,被誉为“河西宝刹”“丝路明珠”。
历史沿革:千年古刹的兴衰沉浮
张掖大佛寺的建造与西夏王朝的佛教政策密不可分,西夏历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将其视为巩固统治的精神支柱,张掖作为西夏时期的“甘肃军司”治所和丝绸之路重镇,佛教文化极为兴盛,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贞观二年(1102年),西夏国王乾顺为纪念母族,下令在张掖修建“卧佛寺”,即大佛寺的前身,寺院建成后,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扩建与修缮,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此,其母别吉太后死后停柩寺内,忽必烈即位后敕令扩建寺院,赐名“十字寺”,使其成为元代皇家寺院之一,地位显赫,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诏重修,赐名“宝觉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又多次修葺,并沿用“大佛寺”之名沿用至今,历史上,大佛寺香火鼎盛,僧侣云集,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东游等历史事件中均提及张掖佛教之盛况,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
建筑布局:殿阁巍峨,匠心独运
张掖大佛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寺院“伽蓝七堂”的布局规制,其建筑集木构、砖雕、彩绘于一体,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重檐歇山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脊饰精美,气势雄伟,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即“大佛”,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佛像以泥塑彩绘而成,神态安详,衣纹流畅,身旁侍奉十大弟子、十八罗汉、五方佛等彩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西夏至元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殿内四壁还绘有壁画,总面积达530平方米,内容以佛教故事、西夏王室礼佛图为主,色彩绚丽,线条细腻,西游记》壁画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西游记》题材壁画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藏经阁位于大佛殿之后,面阔21.3米,进深10.5米,单檐歇山顶,阁内曾珍藏大量佛经、文物,其中以西夏文《金经》、元代《大藏经》最为珍贵,现部分经卷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位于寺院西南角,为西夏时期建筑,高33.37米,为砖土混筑的密宗覆钵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呈圆锥形,表面饰有砖雕花纹和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是西夏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以下为张掖大佛寺主要建筑概况表:
建筑名称 | 年代 | 特色与文物 | 历史价值 |
---|---|---|---|
山门 | 明代 | 面阔三间,悬山顶,门额嵌“大佛寺”石匾 | 寺院入口,明代建筑风格代表 |
大佛殿 | 西夏始建,明代重修 | 亚洲最大室内卧佛、西夏彩塑、《西游记》壁画 | 核心建筑,集西夏、元、明艺术于一体 |
藏经阁 | 明代 | 藏西夏文《金经》、元代《大藏经》 | 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土塔 | 西夏 | 密宗覆钵式塔,高33.37米 | 西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
文化价值:丝路明珠,民族交融的见证
张掖大佛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西夏时期,党项族、汉族、吐蕃族等在此共同生活,佛教文化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信仰;元代,蒙古贵族推崇藏传佛教,大佛寺成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中心;明清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寺院的建筑、雕塑、壁画不断吸收汉地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寺内藏有的西夏文佛经、元代皇家赐物、明代官修佛经等文物,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西夏文《金经》是现存最早的西夏文大藏经刻本,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宗教具有重要价值;元代铜钟、明代金刚像等文物,则体现了不同时期工艺风格的演变,大佛寺还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元代忽必烈在此诞生,其母别吉太后停柩寺内,后在此举行“八思巴灌顶”仪式;明代朱元璋赐经护寺,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曾驾临寺院题字赐匾,这些历史事件为大佛寺增添了浓厚的皇家色彩。
保护现状:千年古刹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张掖大佛寺得到妥善保护,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家拨款进行大规模修缮,恢复了明代建筑风貌;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张掖重要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寺内壁画、雕塑进行三维扫描与存档,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论坛、佛教艺术展等活动,让千年古刹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张掖大佛寺的卧佛与敦煌莫高窟的涅槃像有何不同?
A1:张掖大佛寺的卧佛为泥塑彩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像,注重写实风格,佛像神态安详,衣纹流畅,体现了西夏至元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而敦煌莫高窟的涅槃像多为壁画或石雕,以唐代作品为代表,风格更趋向于宗教理想化,色彩绚丽,线条飘逸,两者在材质、规模、艺术风格上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特色。
Q2:张掖大佛寺在历史上是否经历过战火损毁?如何修复的?
A2:张掖大佛寺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战火,如元代末年因兵燹部分建筑被毁,明代洪武年间在原址上重建;清代同治年间回民起义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卧佛殿、藏经阁等建筑受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文物专家对大佛寺进行多次修缮:1986年至1990年,对大佛殿、土塔等进行抢救性修复,更换腐朽木构件,加固墙体;2001年至2007年,实施全面修缮工程,采用“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了明代建筑群的布局与风貌,并对彩塑、壁画进行科学保护,使千年古刹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