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目前在世,且依然心系慈济基金会的各项事务,虽因年事已高,日常多在台湾花莲的静思堂静养,但并未完全脱离公众视野,仍通过视频、书信或与慈济核心成员的会面,持续传递“慈悲济世”的理念,她的一言一行,仍是全球慈济人精神上的指引。
证严法师,俗名王锦云,193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清水镇,1963年于花莲静思寺出家,师承印顺长老,出家后的她,目睹花莲地区贫困民众缺医少药、贫病交迫的困境,于1966年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最初仅以5位弟子及30位信徒为起点,靠着每天制作布鞋、缝补衣物所得的微薄收入,救助贫困家庭,半个多世纪过去,慈济已从地方性的慈善组织,发展成为涵盖医疗、教育、人文、环保、国际赈灾等领域的全球性公益团体,分支机构遍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证严法师的日常,虽不常公开露面,但始终与慈济事业紧密相连,清晨4点,她会如常早起,在静思堂参与早课,随后阅读慈济全球各分会的报告,了解赈灾、医疗援助、环保项目的进展,她常说:“做慈济不是任务,是心与心的交流。”即便在静养中,她仍会通过视频会议与慈济高层讨论事务,例如对某地的自然灾害快速响应方案,或对环保政策的建议,2022年台湾地区疫情严峻时,她虽未亲临一线,但多次录制视频,呼吁民众“守规矩、戴口罩”,并为医护人员加油,慈济医疗体系的医护人员也正是在她的感召下,始终冲锋在抗疫前线。
证严法师的理念,始终围绕“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慈悲精神,她推动的“医疗志业”,从创办台东慈济医院开始,如今已建立包括台北慈济医院、花莲慈济医学中心等在内的多家医疗机构,并投入“骨髓捐赠计划”,截至2023年,慈济骨髓库已在全球完成超过4万例捐赠,成为亚洲最大的骨髓库之一。“教育志业”方面,她创办了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等,从小学到大学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地球”的价值观;“环保志业”则从1990年推动垃圾分类开始,如今全球慈济环保站已超过1万个,累计回收资源数百万吨,她常说:“环保不是口号,是生活的修行。”
对于年轻一代,证严法师常以“心念如种子,善念结善果”勉励,她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反而让人容易迷失,唯有回归内心的纯净,才能化解冲突与苦难,近年来,她虽体力不如从前,但仍坚持通过“静思书轩”出版著作,如《静思语》《生死自在》等,用浅显的语言阐释佛法智慧,引导读者在生活中实践慈悲,2023年,她迎来86岁寿诞,慈济全球各地以“感恩生命,传递大爱”为主题举办活动,但她低调表示:“生日不是庆祝,是提醒自己,还要继续为众生付出。”
证严法师的存在,早已超越宗教领袖的范畴,成为台湾乃至全球公益界的象征,她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只要心怀大爱,就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她虽静居花莲,但“证严法师在吗”的询问,背后是无数人对这份慈悲精神的信任与期盼,而她的答案,早已写在慈济人遍布全球的善行中。
慈济主要工作领域概览
工作领域 | 代表性成果 | |
---|---|---|
医疗志业 | 创办医院、推动骨髓捐赠、社区健康照护 | 全球50多家医疗机构,超4万例骨髓捐赠 |
教育志业 |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品格教育 | 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全球200多所学校 |
人文志业 | 急难救助、社区关怀、心灵辅导 | 全球年均帮助超百万人次,长期关怀弱势群体 |
环保志业 | 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低碳倡导 | 全球1万多个环保站,累计回收资源数百万吨 |
国际赈灾 | 灾难快速响应、灾后重建、长期援助 | 全球80多个国家参与赈灾,如汶川地震、菲律宾风灾 |
相关问答FAQs
Q1:证严法师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A1:证严法师虽年事已高,但仍心系慈济事业,日常主要工作是阅读全球慈济分会的报告、参与重要事务的讨论(如赈灾方案、环保政策)、录制视频或撰写文章传递理念,并通过与慈济核心团队的会面,指导组织发展方向,她仍坚持早课、静修,保持内心的澄澈,以继续为慈济人提供精神引领。
Q2:普通人如何参与证严法师倡导的慈济公益活动?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慈济公益:一是加入“志工”队伍,参与社区环保、急难救助、医疗服务等实地活动;二是通过“每月捐”计划,定期捐赠小额善款,支持慈济的医疗、教育项目;三是践行“生活环保”,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四是传播慈济理念,通过社交媒体或线下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慈悲济世”的精神,慈济官网及各地分支均提供详细的参与渠道,无需特殊资质,只需心怀善念即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