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不还法师终南山

终南山,这座横亘于秦岭腹地的山脉,自古便有“天下修道终南山”的美誉,群峰叠翠,云雾缭绕,古寺隐于林间,钟声穿破云霄,无数修行者在此寻道、悟道、证道,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不还法师的名字,如同一缕清风,在修行者中悄然流传。

不还法师终南山

不还法师俗姓李,生于唐末乱世,少时目睹生灵涂炭,便萌生出家之念,弱冠之年于长安大慈恩寺剃度,师从一代高僧法藏大师,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三藏经典烂熟于心,却并未沉溺于文字相,中年时,他辞别师门,独自一人踏上了寻访隐修之路,足迹遍及五台、峨眉,最终被终南山的幽静与包容所吸引,选择在翠微峰下的一个石洞中隐居。

初入终南山时,不还法师的生活极为清苦,石洞阴冷潮湿,仅以野果、山泉为食,冬日里寒风刺骨,他便在洞内打坐,以禅定抵御严寒,他没有刻意追求神通异能,而是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在洞口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蔬菜、谷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之余,他便在洞中禅修、读经,或与偶尔来访的山中修行者论道,他的修行方式朴实无华,却暗合“道法自然”的真谛——不刻意求道,道在寻常日用间;不执着于空,空亦在当下实处。

随着年岁渐长,不还法师的修行日益深厚,他的名声也慢慢在山中传开,起初,只有零星修行者前来请教,后来,一些渴望远离尘嚣的僧人、道士乃至俗家弟子,也纷纷来到翠微峰,希望能跟随他修行,不还法师来者不拒,却从不立门派,不收供养,只是带着大家一起开荒、种地、坐禅、诵经,他常说:“道不在远,只在心间;修行不难,难在坚持,你们若真心求道,便先把日常的活计做好,把心安住在当下。”

不还法师终南山

在他的带领下,一座简朴的茅蓬在石洞旁逐渐建成,取名“止观庵”,庵中没有金碧辉煌的佛像,只有一块刻着“心即是佛”的石碑;没有香火缭绕的殿堂,只有修行者们劳作的身影和禅坐时的宁静,不还法师教导弟子,修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烟火人间中磨炼心性——挑水砍柴时专注当下,吃饭睡觉时细嚼慢咽,待人接物时慈悲包容,他的话语如春雨般滋润人心,让许多在修行中感到迷茫的人找到了方向。

不还法师在终南山隐居了近四十年,度化了无数众生,他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只留下一些简短法语,被弟子们整理成《不还禅师语录》,心净则国土净,行深则道业成”“不执着于有,不沉溺于无,方得自在”等语句,至今仍被修行者奉为圭臬,圆寂那天,他嘱咐弟子将自己火化,骨灰撒入终南山中,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说:“我来时,终南山接纳了我;我走时,便还给终南山一片清净。”

翠微峰下的止观庵依旧香火不断,前来参访的修行者总会听到不还法师的故事,他的一生,如同一首质朴的禅诗,在终南山的云雾中静静流淌,提醒着每一个求道者: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心间的清净与执着;真正的得道,不在神通异能,而在日常的坚持与慈悲。

不还法师终南山

时间 事件
唐天祐元年 于长安大慈恩寺剃度,师从法藏大师
后梁乾化二年 辞别师门,寻访隐修之路,入终南山翠微峰结庐
后唐长兴三年 在石洞旁开垦荒地,践行农禅并重
后晋天福七年 止观庵建成,度化首批弟子
后周显德二年 圆寂于止观庵,骨灰撒入终南山

FAQs
Q:不还法师的修行方法有何特点?
A:不还法师的修行以“农禅并重”为核心,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他主张“运水搬柴皆是修行”,将劳作与禅修结合,通过专注当下的事务(如耕种、打水、砍柴)来磨炼心性,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他注重“止观双修”,既通过坐禅观心达到内心的宁静(止),又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在践行中体悟真理(观),形成了朴实无华却契理契机的方法论。

Q:不还法师为何选择隐居终南山,而非其他名山?
A:终南山自古为“隐士天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靠近长安又远离尘嚣)、幽静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修行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不还法师选择终南山,一方面是看中其“大隐于市”的特质——既能远离世俗纷扰,又不完全与世隔绝,方便度化有缘人;他认为终南山的“包容性”与“自然性”契合他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的修行理念,他可以真正做到“心无所住,随遇而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