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的“回家”,是一个充满温度与哲思的话题,这位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国际知名的佛教导师,用一生践行着“回家”的真义——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回归,更是生命深处对本心的觉悟、对众生的回归,以及对人间佛教的落地生根,他的“回家”之路,既是个体生命历程的缩影,也是无数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指引。
故乡的根:从狼山到法鼓山的生命起点
1930年,圣严法师出生于江苏南通狼山附近的一个普通农家,俗名张保康,童年时,狼山的古寺、江水的涛声,是他最早的精神印记,12岁因战乱出家,在南通狼山广教寺剃度,这段经历成为他“回家”的原始坐标,他曾回忆:“小时候在狼山寺里,师父教我念经,也教我种菜、扫地,那时候就觉得,寺庙就是家。”时代的动荡让他的出家之路充满波折——还俗、求学、再出家、赴日留学,辗转中,故乡的地理距离越来越远,但“回家”的念想却从未消散。
晚年时,圣严法师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南通:“狼山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刻着我童年的记忆,那里的江风,吹过我迷茫的少年时代;那里的钟声,是我最初听到佛法的声音。”尽管因身体原因未能再回故乡,但他托弟子带回南通的泥土,种在法鼓山的园区里,说:“让故乡的泥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根,就像佛法在不同文化中扎根一样,‘回家’不是回到某个地方,而是让心的故乡无处不在。”这种对故乡的眷恋,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边界,升华为对“根”的守护——守护生命的初心,守护佛法的源头。
佛法的归:从“迷途”到“觉悟”的回家之路
在佛教语境中,“回家”的核心是“回归本心”,圣严法师常以“穷子喻”阐释这一理念:众生因迷惑颠倒,在六道中流浪,如同迷失的孩童;而佛陀的教法,就是指引我们找到“家”的地图——这个“家”,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他的“回家”之路,也是一条自我觉悟的历程,青年时,他曾因战乱还俗,在军队中度过艰难岁月;中年赴日本留学,攻读文学与硕士、博士学位,却始终不忘“以佛法利益众生”的初心,他曾说:“年轻时我也曾迷茫,不知道‘家’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读到《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才明白‘家’从未离开过自己,只是被烦恼的尘埃遮蔽了。”
为此,他提出“心灵环保”的理念,强调“回家”就是清扫内心的垃圾——贪婪、嗔恨、愚痴,让清净的本心显现,他在《信心铭》中写道:“道法自然,平常心是道;回家之路,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一念觉照。”这种“回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红尘中修行,将生活本身转化为回家的道场:工作时专注尽责,是对“家”的担当;待人时慈悲包容,是对“家”的守护;独处时静观内心,是对“家”的回归。
人间的行:从“自渡”到“渡人”的回家延伸
圣严法师的“回家”,从不局限于个人觉悟,更延伸到对众度的关怀,他常说:“佛法不是出世的象牙塔,而是入世的良方;‘回家’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带领更多人找到心灵的家园。”1989年,他在台湾北投创办法鼓山,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将“回家”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在法鼓山的实践中,“回家”体现为三个维度:心灵回家,通过禅修、讲座、课程,帮助现代人摆脱焦虑,找到内心的安定;家庭回家,推动“家庭禅”“亲子共修”,让家庭成为爱与修行的道场;社会回家,开展环保、教育、慈善事业,如“心灵环保运动”“关怀弱势群体”,让社会回归和谐与温暖,他曾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回家’。”
这种“人间佛教”的“回家”,打破了传统佛教“出世”的刻板印象,让佛法真正走进生活,他常举例子:“煮饭时专注于煮饭,是回家;工作时尽心尽责,是回家;对陌生人微笑,也是回家——因为这些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都是与‘家’的连接。”
“回家”的多重维度:从个体到世界的回归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圣严法师“回家”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归纳:
维度 | 内涵 | 实践方式 |
---|---|---|
故乡之根 | 生命起点的守护,对故土文化与初心的眷恋 | 托弟子带回故乡土壤、在法鼓山种植故乡植物、著作中多次提及童年记忆 |
佛法之归 | 回归本心觉悟,扫除烦恼尘埃,让清净佛性显现 | 提倡“心灵环保”、日常禅修、以“平常心”践行佛法,将修行融入生活 |
人间之道 | 从自渡到渡人,构建心灵家园、家庭道场、和谐社会,实现“人间净土” | 创办法鼓山、推动家庭禅、开展环保与慈善事业,以佛法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
回家,是生命最美的抵达
圣严法师的“回家”,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从地理的故乡到心灵的故乡,从个人的觉悟到众度的关怀,从佛法的传承到人间的践行,他用一生证明:“回家”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持续向内的旅程——在迷茫时回归初心,在困惑时回归本心,在喧嚣时回归宁静,正如他所说:“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走得多远,而是找到回家的路;而这条路,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相关问答FAQs
Q1:圣严法师是否回过故乡南通?他的“回家”更多是地理意义还是精神意义?
A:圣严法师晚年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回故乡南通,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他曾多次在著作(如《我的宗教观》)中提及南通的童年记忆,并托弟子带回南通的泥土,种在法鼓山园区,说“让故乡的泥土在异乡生根”,他的“回家”更侧重精神意义:地理故乡是生命的起点,而精神家园(佛性本心、人间净土)才是永恒的归宿,这种“回家”超越了地理距离,强调“心归处即是家”。
Q2:普通人如何理解并实践圣严法师所说的“回家”?
A:普通人可从三个层面实践“回家”:一是“回心”,即反思内心欲望,放下贪婪与执着,回归慈悲与清净的本心;二是“归家”,即珍视家庭与人际关系,将家庭作为修行的道场,通过尽孝、包容、关爱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三是“返本”,即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如工作时专注尽责、待人时宽容友善、独处时静心觉察,让“回家”成为日常修行的自然流露,圣严法师强调,“回家”不是复杂的仪式,而是“活在当下,用心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