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为何不欲菩萨图像?

在佛教的语境中,“不欲菩萨图像”并非简单否定菩萨造像的艺术价值或宗教意义,而是指向一种更深层的修行态度——对“相”的超越,对执着破除的智慧,这种态度植根于佛教“缘起性空”的核心教义,既非反对图像作为修行工具的“方便”,也非否定其承载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而是警惕修行者将象征觉悟的“相”误认为觉悟本身,从而陷入“住着”的误区,理解“不欲菩萨图像”,需要从佛教义理、历史演变、修行实践等多重维度展开,方能把握其“借相悟性,不执于相”的深层智慧。

不欲菩萨图像

义理根基:“破相”与“方便”的辩证

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是“诸法空相”,即一切现象(包括菩萨图像)皆因缘和合而生,无固定不变的“自性”。《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不仅指外在的图像,更包括一切概念、分别与执着,菩萨图像作为“相”的一种,本质上是引导众生忆念菩萨慈悲与智慧的“方便法门”,而非终极真理,若修行者执着于图像的“庄严相”“神圣相”,反而可能障碍对“空性”的体悟,正如《大智度论》所言:“若著相,则是魔业。”

佛教并非完全否定图像的作用,大乘佛教兴起后,为引导初机众生,“借相显性”成为重要修行路径,菩萨图像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将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具象化,使抽象的法门变得可感可知,观音菩萨的“慈眉善目”象征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剑”象征断除烦恼,这些图像是“接引众生”的“舟筏”,而非“目的地”。“不欲菩萨图像”的核心,是反对将“舟筏”当作“彼岸”,而非否定“舟筏”本身的渡人之用,这种“破相不破法”的辩证,正是佛教“中道”智慧的体现——既不执着于“有相”(将图像神圣化),也不执着于“空相”(彻底否定图像的意义),而是在“有”与“空”之间保持平衡。

历史脉络:从“反偶像”到“造像传统”的张力

佛教对“相”的态度,经历了从早期“反偶像”到后期“造像传统”的演变,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不欲”的深层逻辑,早期佛教(部派佛教时期)以“法”为核心,强调“依法不依人”,反对对佛陀或菩萨的偶像崇拜,这一时期,佛教艺术以“符号化”表现为主,如用菩提树象征佛陀悟道,用法轮象征佛法传播,用足迹象征佛陀的行履,而非直接塑造佛陀形象,这种“不取相”的态度,源于对“佛性”超越形相的认知——佛陀是“觉者”,其本质是“法身”,而非“色身”,任何具象化的表现都可能局限众生的理解。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身观”发生变化。“法身佛”与“应身佛”的区分被强调:法身佛遍一切处,无相可见;应身佛(如释迦牟尼)为度化众生而示现色身,可被形象化,在此背景下,造像传统逐渐兴起,从犍陀罗艺术到敦煌壁画,菩萨图像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载体,即便是造像鼎盛时期,高僧大德仍反复强调“不取于相”,东晋高僧道安曾提出“不依像教”,并非否定图像,而是警惕“以像为教”——即只关注图像的外在形式,忽略其背后的佛法内涵,唐代禅宗兴起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口号进一步强化了对“相”的超越,丹霞天然禅师甚至“烧木佛取暖”,并言“烧取舍利”,正是破除对“佛相”的执着,这种历史演变表明,“不欲菩萨图像”并非佛教的主流否定,而是对“造像热”中可能出现的“执着相”的纠偏,始终与“借相悟性”的修行目标相伴相生。

不欲菩萨图像

宗派差异:不同视角下的“图像观”

佛教各宗派对菩萨图像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核心均指向“不执于相”,下表通过对比主要宗派的态度,可更清晰地理解“不欲菩萨图像”的多元内涵:

宗派 核心态度 对菩萨图像的认知 修行实践中的“不欲”体现
禅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图像是“碍法之尘”,易生执着 主张“不立文字”,通过公案、机锋破除对“相”的依赖,如“佛在心头坐,莫向外求”
净土宗 “持名念佛,往生净土” 图像是“观想”的辅助工具,忆念佛菩萨 强调“心净则国土净”,若念佛时执着于图像的“庄严相”,反而可能障碍“至诚心”
密宗 “即身成佛,身口意相应” 曼陀罗、本尊图像是“观想”的“所缘境”,需“即身观” 要求观修时“观想本尊”与“空性”不二,图像是“缘起”,本质为空,不可执着
唯识宗 “万法唯识,识变万象” 图像是“阿赖耶识”的显现,属“遍计所执” 通过“唯识观”破除对图像的“实有执着”,认知“一切唯心造”

从表中可见,无论禅宗的“破相”、净土宗的“离相”、密宗的“即相即空”,还是唯识宗的“破执”,宗派差异的核心在于“如何用相”而非“是否用相”,禅宗警惕图像成为“文字相”的延伸,净土宗强调“心”比“相”更重要,密宗将图像视为“空性”的方便,唯识宗则从“识变”理论揭示图像的虚幻性,这些差异共同指向“不欲菩萨图像”的本质:图像是“工具”,而非“目的”;修行者应“借相悟性”,而非“因相迷性”。

现代反思:“图像崇拜”与“修行本位”的失衡

在现代社会,菩萨图像的传播与消费呈现出复杂面貌:佛教艺术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菩萨图像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心灵疗愈;“图像崇拜”的现象也日益凸显——部分人盲目追求“开光菩萨像”,认为“菩萨像越贵越灵验”;或在社交媒体上过度传播菩萨图像,将其作为“祈福工具”而非修行提醒;甚至有人将菩萨图像简化为“商业符号”,背离了其“慈悲与智慧”的精神内核,这些现象,正是“不欲菩萨图像”所警示的“执着相”。

从佛教视角看,菩萨图像的“灵验”不在于图像本身,而在于修行者的“心”。《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萨图像的价值,在于通过视觉符号唤醒众生的“慈悲心”与“智慧心”,而非图像本身的材质、工艺或“加持力”,若修行者将注意力放在“图像是否开光”“是否名贵”上,反而可能陷入“贪著”的烦恼,与菩萨“度化众生”的愿背道而驰。“不欲菩萨图像”的现代意义,是提醒我们回归修行本位——图像是“镜子”,照见的应是自己的心,而非将镜子本身当作“真实”。

不欲菩萨图像

“不欲菩萨图像”并非否定图像的文化与宗教价值,而是对“执着”的超越,对“觉悟”本真的回归,它提醒我们:菩萨图像是“缘起”的显现,无自性而可假用;是“方便”的工具,能引路而非目的地,在修行中,我们应“借相忆念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破除对图像的执着”,最终达到“见相非相,即见菩萨”的境界,正如弘一法师所言:“以艺术弘扬佛法,以佛法涵养艺术”,菩萨图像的价值,正在于其“即相即空”的双重性——既是引导众生的“舟筏”,也是指向“空性”的“指月之指”,唯有不执于“指”,方能见“月”;不滞于“相”,方能悟“道”。

相关问答FAQs

Q1:佛教中既有造像传统,又强调“不欲菩萨图像”,这是否矛盾?
A:不矛盾,佛教造像传统是“方便法门”,旨在通过具象化的图像引导初机众生忆念菩萨功德、理解佛法内涵;而“不欲菩萨图像”则是“究竟智慧”,警示修行者不可执着于图像的“相”而忽略其背后的“空性”与“觉悟本质”,二者是“舟筏”与“彼岸”的关系——造像是“渡河之舟”,不取于相是“登岸之舍”,既需“借相”入道,亦需“舍相”证真,正如《楞严经》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Q2:现代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菩萨图像?
A:现代人应秉持“借相悟性,不执于相”的态度看待菩萨图像,尊重图像的文化与宗教价值,将其作为理解佛教精神、培养慈悲与智慧的辅助工具,例如通过欣赏菩萨图像感受“无缘大慈”的胸怀,或以图像为提醒,在生活中践行菩萨的利他精神;需警惕“图像崇拜”,不可将图像本身“神圣化”或“功利化”,不盲目追求“开光”“材质”等形式,而忽略了“心”的修行,核心是把握“图像是缘起,觉悟在自心”的原则,让图像成为“唤醒本心”的媒介,而非“障碍本心”的执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