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心遐法师的生平修行与弘法经历有哪些值得探寻?

心遐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门尊宿,以禅净双修、悲智双运的修行风范,以及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弘法理念,深受海内外信众敬仰,法师一生践行“农禅并重、知行合一”的祖训,在修行、教育、慈善、文化传承等领域皆有卓越建树,被誉为“人间佛教”的积极践行者。

心遐法师简介

童年因缘与出家初心

心遐法师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祖籍江苏苏州,其家庭虽非佛教世家,但自幼受祖母熏陶,常随礼佛诵经,耳濡目染间对“生死”“苦乐”等人生根本问题生起探究之心,少年时,因目睹世间疾苦与生命无常,萌生“出尘离苦、济度众生”的愿望,18岁那年,于苏州寒山寺依止静安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心遐”,取“心游太玄,遐思无极”之意,寓意以佛法智慧超越有限生命的局限。

出家后,法师先于寺中研习戒律,以《梵网经》《四分律》为根基,奠定严谨的戒行基础,后因深感“义理需证悟,实修为根本”,遂负笈云游,参访名山大德,先后亲近过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等近代禅宗泰斗,在禅堂中坐破蒲团,历经“行住坐卧皆禅机”的磨砺,逐渐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禅境。

参学悟道与禅法特色

心遐法师的修行之路,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二途,而是相辅相成的修行法门:念佛是为了收摄散乱心,专注一境而契入禅定;参禅是为了彻见本性,以般若智慧引导净土往生。

在禅法开示中,法师常以“平常心是道”接引学人,主张“修行在当下,生活即道场”,他提倡“生活禅”,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吃饭时知“食存五观”,工作时守“专注不散”,待人时修“慈悲喜舍”,法师曾说:“不必追求玄妙的境界,只在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中,体会‘无住生心’的妙用。”这种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弘法风格,让无数普通人在日常琐事中找到修行的切入点。

法师对经典的研究亦深,尤精《楞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他善于以现代语言阐释古老教义,将深奥的佛法哲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使听众“闻法欢喜,受用得益”。

心遐法师简介

弘法利生与事业贡献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心遐法师受邀住持福建莆田广化寺,彼时古寺历经沧桑,殿堂破败,僧众稀少,法师以“绍隆佛种、续慧命”为己任,带领僧众修复殿堂、重振道风,并提出“教育为先、慈善为辅、文化为基”的弘法方针。

创办教育,培养僧才
1983年,法师创办广化寺佛学院,亲任院长,制定“学修并重、解行相应”的办学宗旨,课程涵盖教理、戒律、禅修、外语等,旨在培养“懂教理、能修行、会弘法”的现代僧才,至今,佛学院已培养千余位僧伽,遍布海内外弘法利生。

慈善济世,践行慈悲
法师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慈悲心是修行之本。”他倡导“人间佛教”,推动成立“慈航基金会”,长期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救助、救灾赈灾等慈善活动,每逢春节,必率僧众深入山区,慰问孤寡老人与贫困儿童;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彰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

文化传承,弘法利生
法师重视佛教文化的传播,推动成立“广化寺文化研究所”,整理校注佛教经典,出版《心遐法师开示录》《禅净修持指南》等著作,生活中的佛法》一书销量超百万册,成为大众了解佛法的入门经典,他还积极利用现代媒体,通过电视、网络讲经说法,让佛法突破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精神风范与后世影响

心遐法师一生简朴,粗茶淡饭,布衣草履,常以“苦行僧”自勉,虽年逾九旬,仍每日早课、坐禅、讲经不辍,以身作则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其谦和包容、慈悲济物的品格,感染了无数信众;其“知行合一”的修行态度,为当代佛教徒树立了榜样。

心遐法师简介

法师虽已安详示寂,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在延续,他住持的寺院成为佛教圣地,创办的学院培养人才,留下的著作启迪心灵,慈善事业惠及众生,正如他常说的:“佛法如灯,照亮人生;修行如路,需步步踏实。”心遐法师以毕生践行这句话,成为一代高僧的精神丰碑。

心遐法师重要时间节点与成就

时间 事件与成就
1935年 出生于江苏苏州,幼年萌生出家意愿。
1953年 于苏州寒山寺依止静安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心遐”。
1956-1960年 参访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等,专修禅净法门,闭关三年悟道。
1983年 受邀住持福建莆田广化寺,修复古殿,重振道风。
1983年 创办广化寺佛学院,培养现代僧才。
1990年 推动“慈航基金会”成立,开展慈善事业。
2000年后 著作《生活中的佛法》《禅净修持指南》等出版,弘法影响力扩展至海内外。
2020年 安详示世,享年85岁,僧俗信众万人送别。

相关问答FAQs

问:心遐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答:心遐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将修行融入日常,在生活中见性”,他认为,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化的修行,而是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体悟佛法,具体实践包括:

  1. 专注当下: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工作时全神贯注,不散乱攀缘;
  2. 观照自心:面对顺逆境界时,保持觉察,不被情绪牵着走,如“遇事不怒,遇事不怨”;
  3. 慈悲利他:在与人相处中,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主动帮助他人,将爱心化为行动。
    法师常说:“扫地时扫地,吃饭时吃饭,心不散乱,即是坐禅。”生活禅的本质,就是以“平常心”过“觉悟的生活”。

问:心遐法师对当代佛教的现代化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心遐法师对当代佛教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教育创新:创办现代化佛学院,将传统丛林教育与现代学科结合,培养“解行并重”的僧才,适应时代弘法需求;
  2. 弘法方式现代化:运用电视、网络、出版等现代传媒传播佛法,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接触正信佛教;
  3. 实践人间佛教:推动佛教慈善事业,将“慈悲”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让佛教走出山林,融入社会,服务大众,改变了公众对佛教“消极避世”的刻板印象。
    这些贡献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更让古老的佛法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