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师父讲话稿中蕴含哪些修行智慧?

各位善信、各位同修,阿弥陀佛!今天大家带着一份清净心来寺庙,这份缘很殊胜,走进山门,看到殿前的香火,听到钟声鼓声,其实这些都是在提醒我们:心要静下来,要回归本来的样子。

寺庙师父讲话稿

我们学佛,到底学什么?有人说是求平安,有人说是求财富,这些都没错,但更根本的,是学“智慧”,学“慈悲”,智慧是看破烦恼的根源,慈悲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的心,有了智慧和慈悲,才能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先说“修心”,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平时被灰尘蒙住了——灰尘就是贪、嗔、痴,贪,就是看到喜欢的就想占有;嗔,就是遇到不顺心的就发脾气;痴,就是不明白事理,钻牛角尖,这些灰尘不擦掉,镜子就照不清真相,怎么擦?要“观照”,你看到别人买了新车,心里酸酸的,这是贪心起来了,这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酸?是因为羡慕,还是觉得自己不如人?”看清楚了这个念头,它就起不了作用了,再比如,工作中被同事误解,想发火,这时候要提醒自己:“发火能解决问题吗?只会让事情更糟。”慢慢练习,心就会定下来,就像平静的湖水,能映照万物。

再说“行善”,很多人觉得行善是“做好事”,其实行善是“修心”,你帮助别人,表面上是利他,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心更干净,你给一位老人让座,老人说声“谢谢”,你心里会暖暖的,这就是善的回报,行善不用刻意,就在日常:对家人多一分耐心,对陌生人多一分微笑,对动物多一分怜悯,寺庙里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杯水、一句问候,都是善,就像种地,今天种一粒种子,明天浇水,后天施肥,慢慢就会有收获,善的种子种在心里,福报自然就来。

寺庙师父讲话稿

最后说“活在当下”,我们常常活在过去:后悔以前做的事,纠结以前说的话;也常常活在未来:担心以后会发生什么,焦虑能不能达成目标,唯独忘了“,吃饭的时候想工作,走路的时候想手机,睡觉的时候想烦恼,这样心就散了,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不是说现在没有,是说现在的念头也抓不住,比如你吃饭,就好好尝饭的香,不要想别的;你走路,就感觉脚下的路,感受微风拂面,把每个当下都当成第一次经历,全身心投入,生活就会变得很有味道。

这里给大家归纳几个日常修行的要点,方便大家记住:

修行方向 具体做法 心态调整
观照念头 起心动念时觉察,不随贪嗔痴转 把念头当“客人”,不执着、不跟随
践行慈悲 从小事做起:包容家人、善待他人、敬畏万物 想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持守当下 做事专注:吃饭知味、走路知路、工作知责 不思过去未来,只在当下体验

各位同修,佛法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是生活的智慧,你把心放平了,世界就宽了;你把善做多了,福报就来了,不要觉得学佛很难,就像走路,一步一步走,总能到目的地,愿大家带着寺庙的清净回家,把修行融入日常,心灯常亮,福慧双增,阿弥陀佛!

寺庙师父讲话稿

FAQs
:师父,我们平时工作很忙,总觉得没时间修行,该怎么办?
:修行不在时间长,在心念纯,比如通勤路上,默念一句“阿弥陀佛”让心安;工作中遇到难题,先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慢慢来”,不急躁;晚上睡前花五分钟回顾今天做的善事,感恩帮助过的人,把这些小事变成习惯,就是修行,道不远人,修行就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有时候会忍不住发脾气,事后又后悔,怎么控制情绪?
:发脾气是“嗔心”现前,这时要“转念”——先离开当下环境,洗把脸或走一走,告诉自己“发火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害自己和别人”,然后想想对方的好,或默念“慈经”:“愿一切众生远离苦痛,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平时多培养慈悲心,像乌云总会散一样,情绪也会过去,心平气和才是晴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