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指骨舍利,作为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的“身骨舍利”之一,是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圣物之一,在佛教教义中,舍利是佛陀“法身”的象征,代表着佛陀的慈悲、智慧与解脱之道,而指骨舍利因佛陀“以指触地”“降伏外道”等说法,更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意义与历史价值,本文将从指骨舍利的起源、历史传播、考古发现、文化象征及当代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指骨舍利的起源与宗教内涵
舍利(梵语śarīra),意为“身骨”,特指佛陀高僧圆寂后火化遗存的结晶体,分为“法身舍利”(佛经)与“身骨舍利”(佛祖及高僧遗骨),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最为珍贵,据《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在拘尸那迦城双林树下入灭后,其遗体被火化,留下八份舍利(佛指骨、佛牙、佛顶骨等),由古印度八国分奉,各自建塔供养。
指骨舍利作为佛祖“身骨舍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陀的生平事迹紧密相连,佛教经典中,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以手指触地,印证“大地为证”的誓言;在说法降伏外道时,亦以神通示现手指变化,指骨舍利不仅是佛陀存在的物理遗存,更象征着“佛法坚不可摧”与“慈悲度世”的精神内核,在佛教信仰中,瞻礼、供养舍利被认为能“增长福德、消除业障”,是修行者与佛陀建立精神连接的重要途径。
指骨舍利的历史传播与东渐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舍利的传播与弘扬始终与皇室信仰、文化交融深度绑定,历史记载中,佛指舍利最早于汉代传入中土,但真正形成全国性崇奉,始于唐代。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法门寺(位于今陕西宝鸡)因供奉“佛指骨舍利”成为皇家寺院,据《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启法门地宫迎奉舍利,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开启地宫、举行“开塔仪式”,再到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先后经历了七次开塔供奉,每次均引发朝野轰动,成为“国之大典”,唐宪宗迎奉舍利时,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被贬潮州,也从侧面反映了舍利在当时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力。
除唐代外,宋代以降,法门寺因战乱逐渐衰落,佛指舍利隐没于地下,直至1987年考古发现,在此之前,学术界对佛指舍利的真实性虽有文献记载,但缺乏实物佐证,其下落成谜。
法门寺地宫考古与指骨舍利的重现
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的意外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与佛教界,地宫位于法门寺塔基之下,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组成,出土了佛指骨舍利、金银器、瓷器、丝织品等文物共计2000余件,其中最核心的便是“佛指骨舍利”。
(一)指骨舍利的形制与分类
地宫中共出土四枚佛指骨舍利,分别命名为“第一枚”(灵骨)、“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影骨),第一枚为“真身指骨舍利”,长40.3毫米,直径17-20毫米,色白略黄,中空管状,表面有纹理,与唐代《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记载的“长一寸二分,上阔下尖,内外俱净,孔旁有文”完全吻合;其余三枚为“影骨舍利”(即仿制舍利),材质分别为玉石、檀香木与鎏金银,用于替代真身舍利供信众瞻礼,体现了佛教“真身不灭,影骨普现”的智慧。
(二)地宫文物的宗教与历史价值
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八重宝函是供奉指骨舍利的容器,从外到内依次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鎏金四天王宝函、银花四天王盝顶宝函、六臂观音盝顶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宝函、金包银杖、银金花银棺、金棺银椁,层层镶嵌,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皇室对舍利的极致崇敬,地宫《物账碑》详细记录了供奉物品的名称、数量与来源,明确提及“佛骨真身”与“影骨”,为舍利真实性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证据。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不仅确认了佛指骨舍利的存在,更以实物再现了唐代佛教的盛况,为研究唐代宗教、艺术、工艺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指骨舍利的象征意义与当代价值
(一)宗教象征:信仰的核心载体
在佛教信仰中,指骨舍利是“佛真身”的象征,代表着佛陀的“法身常住”,通过瞻礼舍利,佛教徒得以“见舍利如见佛陀”,强化对佛法的信心,唐代皇室的七次迎奉,本质上是将舍利信仰与国家意识形态结合,通过“舍利祥瑞”巩固统治合法性,而普通百姓则通过参与舍利供养活动,获得精神慰藉与现世福报。
(二)文化象征:文明的交流纽带
指骨舍利的传播与崇奉,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从印度阿育王分舍利建塔,到唐代法门寺地宫的皇家供养,再到当代佛指舍利赴海外巡礼(如2002年赴台湾、2012年赴香港),舍利始终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当代价值:精神与文化遗产的双重意义
法门寺佛指舍利作为“世界级文化瑰宝”,既是中国佛教徒的信仰圣物,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法门寺博物馆通过展示舍利及相关文物,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唐代佛教艺术的魅力;而佛指舍利的供奉与瞻礼活动,则持续为现代人提供心灵滋养,引导人们关注慈悲、智慧与和平的价值。
指骨舍利历史发现与文物概况简表
发现时间 | 发现地点 | 舍利类型 | 核心文物 | 历史意义 |
---|---|---|---|---|
1987年 | 陕西法门寺地宫 | 真身指骨1枚、影骨3枚 | 八重宝函、金银器、丝织品、《物账碑》 | 确认佛指舍利真实性,再现唐代佛教盛况,填补考古空白。 |
唐代(多次) | 法门寺(地宫开启) | 真身指骨 | 皇家供奉金银器、琉璃器、皇家诏书 | 形成全国性舍利崇奉,成为唐代佛教与皇权结合的重要象征。 |
相关问答FAQs
Q1:佛指骨舍利为什么被视为佛教圣物?
A1:佛指骨舍利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身骨舍利”,在佛教中被视为“法身”的象征,它不仅是佛陀存在的物理遗存,更承载着佛陀的慈悲、智慧与解脱之道,佛教经典认为,舍利是“戒、定、慧”修行成就的结晶,供养舍利能“增长福德、消除业障”,帮助修行者与佛陀建立精神连接,指骨舍利因佛陀“以指触地降伏外道”等事迹,被赋予了“佛法坚不可摧”的特殊宗教意义,成为佛教信仰的核心载体。
Q2: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骨舍利与影骨有何区别?
A2:法门寺地宫共出土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第一枚为“真身指骨舍利”(灵骨),是佛陀的真实遗骨,色白略黄,中空管状,表面有纹理,与唐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其余三枚为“影骨舍利”,分别由玉石、檀香木、鎏金银制成,是仿照真身舍利制作的复制品,佛教中“影骨”的作用是“保护真身、普度众生”,当真身舍利不便公开瞻礼时,影骨可替代真身供信众礼敬,体现了“真身不灭,影骨普现”的智慧,既满足了信徒的宗教需求,又保护了真身舍利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