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旭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禅门大德,其修行与弘法始终以“菩提”为核心,将菩提智慧融入僧格养成与利生事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菩提思想体系,菩提,在佛教中意为“觉”,涵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照旭法师对菩提的诠释,既传承了佛陀本怀,又结合时代语境,展现出深刻的实践智慧。
照旭法师的菩提之路始于童真入道,年少时即显现出对生死大事的深切关怀,他于福建莆田广化寺依止圆拙老和尚出家,后赴苏州灵岩山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律禅净道场参学,深谙汉传佛教修行精髓,在修行实践中,法师强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将菩提心的发起视为成佛之因,他曾开示:“菩提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念念利益众生的愿力,是面对苦难时生起的慈悲,是顺逆境界中不失的清醒。”这种以菩提心为内核的修行理念,贯穿于他的止观教学与日常生活指导中。
法师对菩提思想的阐释,融合了中观与唯识的智慧,尤其注重“烦恼即菩提”的辩证观,他认为,众生烦恼源于无明,而菩提正是破除无明的智慧,二者一体两面,非一非异,在《菩提心讲话》中,他以“镜中尘”比喻烦恼:“镜本明净,尘自无根,拂尘则现镜体,转烦恼即证菩提。”主张修行者不应逃避烦恼,而应在烦恼中观照自性,将贪嗔痴转化为戒定慧,这种“烦恼转菩提”的实践法门,为现代人在压力与焦虑中寻求安心提供了路径。
照旭法师的菩提精神更体现在利生事业中,他秉持“人间佛教”理念,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倡导“生活禅”:在日常生活中修菩提心,于工作处世中行菩萨道,他住持的浙江台州万佛寺,不仅是修行道场,更是文化教育与慈善服务平台,寺内开设“菩提书院”,面向青少年及社会大众传播国学与禅修智慧;成立“菩提慈善基金”,帮扶贫困学子、孤寡老人,将菩提心的慈悲愿力转化为具体行动,法师常说:“菩提不是远离世间的独善,而是在红尘中度众的大悲。”这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生动诠释了觉他的修行次第。
为更清晰地呈现照旭法师菩提思想的核心要义,可将其概括如下:
维度 | |
---|---|
菩提心内涵 | 以慈悲为怀、智慧为导,念念利益众生,是成佛之根本因 |
修行次第 | 从发菩提心(自觉),到行菩萨道(觉他),最终证得觉行圆满(无上菩提) |
现代实践路径 | 生活禅:在日常中修观照,于工作中利众生;烦恼转化:以智慧观照烦恼,转烦恼为菩提 |
终极目标 | 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佛果,自利利他,究竟圆满 |
照旭法师的菩提思想,以“觉悟”为根本,以“慈悲”为表现,以“实践”为特质,为现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智慧,他常说:“菩提不在西天,在每个人的觉性中;不在未来,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这种直指人心的开示,让菩提智慧从经典走向生活,从僧伽走向大众,成为照亮心灵的明灯。
FAQs
问:照旭法师如何理解“菩提”与“涅槃”的关系?
答:照旭法师认为,菩提与涅槃一体两面,菩提是“因”,涅槃是“果”,菩提是觉悟的智慧,涅槃是寂灭的境界,修行者以菩提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正如他在《禅门法语》中所说:“发菩提心,如航船渡海;证涅槃果,如到安宅,无菩提心,则无涅槃果;无涅槃果,则菩提心究竟圆满。”二者是修行过程中“因行果满”的统一。
问: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菩提心?
答:照旭法师倡导“生活菩提心”,主张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是“修慈悲”,对他人多一份理解与帮助,如关爱家人、同事,参与公益;二是“修智慧”,遇事不执着,以平常心看待得失,通过读书、禅修等增长智慧;三是“修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将个人价值融入利益众生的行动中,法师强调:“菩提心不在宏大口号中,而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无私的给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