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旭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领袖,以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的利生情怀,在弘法利生、文化传承、慈善公益等领域贡献卓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社会的桥梁,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释道经典怀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目睹世间疾苦与生命无常,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之志,遂于1985年毅然辞别俗世,前往镇江金山寺礼慈舟长老为剃度恩师,法名“本旭”,字“慧明”,正式步入佛门。
早年生活与出家因缘
本旭法师的成长历程,恰与改革开放后佛教复苏的背景相契,童年的他常随祖父前往当地寺院,听诵经声、礼佛拜忏,在梵呗声中种下善根,中学时期,因阅读《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经典,对“无相布施”“明心见性”等义理产生深刻感悟,逐渐确立“以佛法利益众生”的人生目标,1985年,时年20岁的法师于镇江金山寺披剃,同年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戒坛如法如律,为其日后的修行奠定坚实基础,出家后,法师先于金山寺常住,承担殿堂管理、典籍整理等事务,期间刻苦研习《大藏经》,兼通经律论三藏,尤擅《楞严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展现出过人的佛天赋。
参学修行与佛学深造
为系统提升佛学素养,本旭法师于1989年考入中国佛学院本科班,师从正果法师、明真法师等高僧大德,深入研习佛法义理、戒律制度及佛教史,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教理,更注重实修,每日坚持坐香、礼佛、诵经,假期常赴江西云居山、浙江普陀山等道场参学,亲近当代禅门尊宿一诚法师、佛源老和尚等,参究“念佛是谁”话头,锤炼禅定功夫,1993年本科毕业后,法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主攻“印度佛教哲学”,师从黄心川教授,比较研究中观学派、瑜伽行派思想,撰写的《〈瑜伽师地论〉中“唯识”思想探析》等论文,获得学界高度评价。
多年的参学经历,使本旭法师深刻体会到“教观双运、解行并重”的修行要义,他常言:“佛法非文字,然非文字不能入;修行非坐禅,然非坐禅不能证。”这一理念贯穿于他日后的弘法与生活中,强调教理为修行的指导,实修为教理的验证,二者缺一不可。
弘法利生与道场建设
1996年,本旭法师毕业后受邀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协助住持秋爽法师寺院恢复与建设,寒山寺作为唐代古刹,因历史原因损毁严重,法师参与规划修复工程,注重保持唐宋建筑风格,同时完善僧伽教育、文化弘法等功能,2005年,寒山寺佛学院成立,本旭法师出任首任院长,提出“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涵盖佛学经典、戒律戒规、丛林仪轨、现代文化等,旨在培养“爱国爱教、解行并重”的复合型僧才,截至2023年,佛学院已培养毕业生300余人,其中多人现任海内外寺院住持或弘法骨干。
除寺院教育外,本旭法师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他倡导“人间佛教”理念,认为佛法应融入现代社会,服务大众,2008年起,法师发起“寒山文化论坛”,邀请学界、教界人士探讨佛教与哲学、艺术、伦理等领域的融合,出版《寒山文化研究》期刊,整理校注《寒山子诗集》《枫桥夜泊禅意解读》等书籍,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他还利用现代弘法手段,开设“本旭法师讲经”专栏,通过视频、音频平台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累计听众超千万人次,成为连接年轻信众与传统的纽带。
慈悲济世与社会担当
本旭法师始终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积极投身慈善公益,2010年,他发起成立“本旭慈善基金会”,聚焦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领域,先后在云南、贵州、青海等地援建“希望小学”12所,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人次;为偏远地区捐赠医疗设备,组织医疗团队义诊,惠及群众10万余人;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带头捐款捐物,协调资源驰援武汉、上海等地,彰显佛教界的责任与担当。
法师特别关注心理健康与心灵关怀,创办“心灵驿站”,通过禅修、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式,帮助现代人缓解焦虑、寻找生命意义,他常说:“慈善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心灵抚慰;修行不仅是个人解脱,更是与众生同行。”这一理念让佛教的慈悲精神在社会各层面落地生根。
思想体系与修行特色
本旭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大乘为体,禅净为用”,融合中观般若与瑜伽行派精髓,强调“明心见性”与“往生净土”的统一,他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信愿念佛”并非对立,而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以禅修定力破除无明,以净土信愿求生安养,最终实现“即心是佛、即生解脱”,在弘法中,法师提倡“生活禅”,主张“平常心是道”,鼓励信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慈悲、智慧,将佛法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戒律方面,法师持戒精严,以身作则,每日坚持早晚课诵、过斋、出坡,重视丛林威仪的传承,他常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在担任寒山寺住持(2015年起)后,他推动寺院恢复“打禅七”“诵戒”等传统共修活动,为信众树立了良好的修行榜样。
相关问答FAQs
问:本旭法师的弘法理念中,“禅净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实践上?
答:本旭法师的“禅净融合”并非理论空谈,而是落实于弘法实践的多个层面,在修行方法上,他倡导“禅净双修”:每日坐香修禅,培养定力与观照;同时持名念佛,以净土信愿摄心,在弘法内容上,法师常将禅宗公案与净土教理结合开示,例如以“念佛是谁”的话头参究“自性弥陀”,引导信众理解“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深意,在道场建设中,寒山寺佛学院既开设禅修课程(如坐香、行禅),也设置净土经典研习(如《阿弥陀经》要义),要求学僧“解在禅中,行在净中”,实现定慧等持、悲智双运,他发起的“生活禅”夏令营,通过禅修体验、志愿服务、经典学习等环节,让信众在日常中体会禅的智慧与净土的慈悲,践行“人间佛教”理念。
问:寒山佛学院在本旭法师的推动下,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特色?
答:寒山佛学院以“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为核心特色,注重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三分教理、三分禅修、三分实践”:教理课程涵盖《阿含经》《楞严经》《瑜伽师地论》等根本经典,辅以戒律学、佛教史、现代宗教学等;禅修课程包括每日坐香、每周禅七、禅茶、抄经等,强调实修体验;实践课程则通过丛林出坡(寺院劳作)、讲经训练、社会参访等,让学僧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学院还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开设计算机、外语、心理咨询等课程,提升僧侣适应社会的能力,法师倡导“师徒制”培养模式,每位学僧依止一位法师指导,既传承丛林宗风,又因材施教,多年来,学院毕业生以“懂教理、能修行、会管理”著称,成为海内外佛教界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