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致光法师6

在当代佛教修行体系中,致光法师以其贴近生活的开示和深入浅出的智慧,为众多修行者指明了方向。“致光法师6”作为其修行理念中的核心一环,并非孤立的概念,而是承接前五点“观照、接纳、转化、利他、圆满”的深化,聚焦于“在日常动中历境中保持觉知的实践方法”,强调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行住坐卧中磨炼心性,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的境界。

致光法师6

致光法师指出,现代人常被外境牵着走,工作时焦虑结果,休息时刷手机填补空虚,看似忙碌,实则心随境转,耗散心力。“第六理念”的核心便是“动中定”的修持,即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通勤的拥挤、会议的纷争、家庭的琐碎——都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觉知,不被情绪裹挟,他以“吃饭吃饭”的公案为例:真正专注吃饭,便是修行;若边吃边想工作,边吃边刷视频,便是“迷中作务”,这种觉知不是压抑念头,而是如观云卷云舒般看着念头生灭,不被其带走。

实践中,法师提出“三步修心法”:第一步“标月指”,即在行动前先提醒自己“此刻我在做什么”,比如拿起手机时,心里默念“我在看手机”,这一觉察本身就是觉性的显现;第二步“随波逐流”,允许情绪和念头自然流动,不评判、不抗拒,比如遇到堵车时,不烦躁,而是观察“心跳加速了,身体紧绷了”,这种观察会让情绪自然平息;第三步“返照自性”,在经历波动后,回头问自己“是谁在觉知情绪?”,从而发现那个能观照的“觉性”本自清净,不随外境动摇,这一方法看似简单,却需要长期练习,法师建议从“每日三件事”开始:吃饭时专注咀嚼、走路时感受脚步、睡前回顾一天,逐渐将觉知融入生活点滴。

为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以下是“致光法师6”核心要点的梳理:

致光法师6

维度 实践指引
理论基础 动中历境,觉照为本 修行不只在禅堂,更在日常动用中
关键障碍 心随境转,被情绪绑架 识别“自动化反应”,如愤怒时的指责
修持方法 标月指-随波-返照三步法 从小事练习,如专注刷牙1分钟
最终目标 烦恼即菩提,历事炼心 将困境转为修行的道场

这一理念对现代人的意义尤为深远,当我们在工作中被误解时,若能想起“返照自性”,便不会陷入自责或愤怒,而是看到“我执”在作祟;当亲子关系出现矛盾时,“随波逐流”的包容心能减少对抗,让爱自然流动,致光法师常说:“修行不是要消灭烦恼,而是要成为烦恼的主人。”第六理念正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握紧觉性的船桨,不被淹没,反而借浪前行。

FAQs
Q1:致光法师的“第六理念”与其他修行法门中的“活在当下”有何不同?
A:虽然“活在当下”是许多法门的核心,但致光法师的第六理念更强调“在动中历境的觉知层次”,它不仅要求“专注此时此刻”,更提出通过“标月指-随波-返照”的三步法,从“被动专注”升华为“主动觉性”,即在复杂情境中仍能保持“能观所离”的清醒,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的转化,而非单纯停留在“不执着过去未来”的层面。

Q2:初学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践行了“第六理念”?
A:可通过三个标准检验:一是“觉察的及时性”,当情绪或念头生起时,能否在几秒内意识到(如生气时马上觉察到“我生气了”);二是“反应的转化力”,面对外境时,是否从“自动化反应”(如指责)转为“觉知后的回应”(如沟通);三是“内心的稳定性”,即使在混乱中,是否仍能感受到一份“如如不动的觉性”,而非被情绪完全控制,初期可通过“每日记录觉察时刻”来练习,如今天在堵车时、被批评时是否及时觉知。

致光法师6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