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慧严法师转圈之举是为何意?修行仪式中蕴含何深意?

慧严法师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俗姓范,豫州(今河南境内)人,生于东晋咸和年间(约326年),他年少时便聪颖过人,因家世信佛,遂出家修行,师从当时的高僧慧远法师,后参与鸠摩罗什法师的译场,成为汉传佛教史上重要的义学僧人之一,慧严法师以精通经律论著称,尤其擅长涅槃学,曾与谢灵运等人共同修订《大涅槃经》,对佛教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注重义理研究,更强调实修,主张“解行并重”,其修行法门中蕴含着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践行,而“转圈”作为佛教中常见的修行方式,或许与他的行持理念有着内在的关联。

慧严法师 转圈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转圈”通常指“绕佛”或“绕塔”,是一种通过顺时针方向绕行佛像、佛塔或修行场所,结合观想、持咒等方式进行的修行实践,这一行为并非简单的身体运动,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和修行内涵,从经典依据来看,《法华经·药草喻品》中提到:“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绕塔”“绕佛”被列为重要的供养修行方式,认为通过右绕(顺时针绕行)可积累福德、消除业障。《华严经》更强调“右绕佛塔,得无量福”,并将绕行与观想结合,认为“右绕”象征随顺佛法、破除我执,是趋向解脱的修行路径。

慧严法师作为实修行者,虽史料中未明确记载其日常是否频繁进行“转圈”修行,但从其修行理念可推测,这类行持与其“定慧等持”的思想高度契合,他参与译经时,特别重视将印度佛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例如在修订《大涅槃经》时,主张“佛性”思想应契合中土“性善”理念,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修行即是对本性的觉悟,而“转圈”作为一种动态的修行方式,恰好可通过身体的专注运动收摄散乱心,配合观想佛性或空性,达到“由定发慧”的效果,正如《禅秘要法》中所说,旋绕修行可“治掉举心”,即通过身体的规律运动,让浮躁的心念逐渐安定,进而观照真理,这与慧严法师“教观双运”的修行主张一脉相承。

从文化象征层面看,“转圈”在佛教中蕴含着宇宙观和生命观的隐喻,顺时针的绕行方向象征“法轮常转”,代表佛法如车轮般破除烦恼,引领众生脱离轮回;“转圈”也暗喻生命的循环与转化,通过修行将“无明”的循环转向“觉悟”的循环,慧严法师在阐释佛教义理时,常强调“真俗不二”,即真理与世俗现象并非对立,而是在动态中统一。“转圈”作为一种行持,正是将抽象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身体实践,让修行者在动态中保持心念的专注,体现“即事而真”的智慧,他在《诸经要抄》中提到:“修行者当以身摄心,以心导行,行不离心,心不离行,方得契入中道。”这种“身、心、行”的统一,正是“转圈”修行的核心要义——通过身体的“转”达到心念的“定”,最终证悟“慧”。

慧严法师 转圈

不同修行传统中,“转圈”的形式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均指向“收心”与“观照”,下表对比了佛教中几种常见“转圈”修行的特点:

修行方式 经典依据 主要功德 修行要点
绕佛 《法华经》《华严经》 消除业障,见佛闻法,种善根 观佛相好,持名号(如“南无阿弥陀佛”),心念专注
绕塔 《右绕塔功德经》《造塔功德经》 得辩才,生善趣,破邪见 思塔为佛身所化,恭敬顶戴,右绕时默念“嗡啊吽”
旋绕观心 《禅秘要法》《六妙门》 治散乱,入禅定,观空性 配合呼吸,观心念如浮云生灭,不执着、不追逐

慧严法师的修行法门虽以义理阐释见长,但其“解行并重”的理念必然包含此类行持实践,他曾言:“教如舟筏,行到岸方舍;若滞教义,是为迷法。”意即义理是引导修行的工具,最终需通过实践证悟真理。“转圈”作为一种“行持”,正是将教义落地的桥梁——通过身体的专注,让“佛性”“空性”等抽象概念成为可体验的境界,而非停留在文字层面,这种“从教入禅,从禅归教”的圆融思想,正是慧严法师对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佛教中“转圈”修行是否只是形式?如何理解其深层意义?
解答:“转圈”绝非简单的形式主义,其深层意义在于“身、语、意”的统一修行,从“身”而言,顺时针绕行可收摄散乱,让身体成为修行的工具;从“语”而言,可配合持咒、念佛,以音声为媒介摄心;从“意”而言,核心是观想——或观佛相好、或观空性、或观佛性,让心念与所观境相应,正如《大智度论》所说:“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是名真供养。”“转圈”的本质是通过身体的动态带动心念的专注,最终达到“三轮体空”(能绕之人、所绕之境、绕行之行为皆无自性)的境界,这才是其深层意义所在。

慧严法师 转圈

问题2:慧严法师作为涅槃学大家,他的修行是否与“转圈”这类行持有内在联系?
解答:慧严法师虽以涅槃学著称,但其修行始终强调“解行并重”,涅槃学的核心是“佛性思想”,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修行即是对本性的觉悟。“转圈”作为一种行持,可与其“佛性观”结合:绕行时观想“自性佛”,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让身体的运动成为观照佛性的媒介,他曾与谢灵运共改《大涅槃经》,提出“佛性有三种”说,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的觉性,而“转圈”等行持正是通过专注一境,让这种本具觉性显发的过程,他重视“定慧等持”,“转圈”通过身体的专注达到“定”,再由定发“慧”,正是其修行理念的体现,尽管史料未明确记载其“转圈”细节,但从其思想体系看,这类行持与其修行法门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