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印光法师出家寺庙

印光法师作为近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其出家修行道场在佛教界具有深远意义,他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幼年随兄读儒书,因病学医,后因缘出家,其出家寺庙为陕西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又称莲华洞寺),这座寺庙坐落于终南山南五台景区深处,自古为高僧隐修之所,与印光法师的修行生涯紧密相连,成为其法脉传承的重要源头。

印光法师出家寺庙

莲花洞寺的具体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境内,南五台是终南山的核心景区之一,因山上有五座峰峦形如莲花瓣而得名,这里峰峦叠嶂、谷幽林深,自古便有“终南神秀”之誉,是佛教与道教共存的圣地,莲花洞寺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至清代中晚期虽规模不及唐代鼎盛,但仍保持着山林古刹的清幽气象,寺庙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莲花洞(天然修行洞窟)及僧寮等,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融入了终南山“深山藏古寺”的自然意境,寺周古木参天,溪流潺潺,修行环境极佳,符合印光法师早年“厌离尘俗、志求解脱”的心境。

印光法师出家时的莲花洞寺,住持为道纯律师(一说道明律师),律师深戒律精严,在当地信众中威望颇高,清光绪七年(1881年),二十岁的赵绍伊因因缘成熟,来到莲花洞寺,依道纯律师剃度出家,法名圣量,字印光,剃度后,印光法师便在寺中开始严格的修行生活:每日清晨随众上殿诵经,白天参与寺中劳作(如砍柴、担水、种菜等),夜晚则在莲花洞或禅堂中坐禅、研习经典,据《印光法师行业记》记载,他在寺中“励志苦行,餐一食,卧一席,过午不食,寒暑不侵”,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定力与毅力。

莲花洞寺的修行氛围对印光法师影响深远,寺中藏有明代《龙藏》等经典,他每日课余便埋首于藏经楼,遍览三藏十二部,尤其对净土宗经典《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反复研读,深契法要,道纯律师注重戒律与实修的结合,教导他“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这为印光法师后来“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修行理念奠定了基础,在莲花洞寺的数年间,他不仅夯实了佛学根基,更在实修中体悟到“念佛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为其日后成为净土宗一代祖师埋下伏笔。

印光法师出家寺庙

清代末年,社会动荡,终南山许多古寺逐渐衰微,莲花洞寺亦未能幸免,印光法师在寺中修行多年后,为寻求更深远的参学,便离开南五台,先后前往陕西扶县香林寺、湖北莲花寺等地参学,后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修行,长达三十年之久,期间著书立说,弘阐净土,终成一代宗师,尽管印光法师后来离开莲花洞寺,但他始终视其为出家祖庭,曾多次提及在终南山的修行经历,强调“深山古刹是成就道业之良田”,其“老实念佛、注重实行”的修行风格,亦深受终南山隐逸文化的影响。

关于莲花洞寺的现状,因历史变迁,原寺建筑多已损毁,但近年来在地方政府与佛教信众的努力下,部分遗迹得到修复,莲花洞等核心修行场所仍保留至今,成为终南山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每年仍有不少信众与学者前来朝拜,缅怀印光法师的修行足迹,感受古刹的清修氛围。

项目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景区内
始建年代 唐代
主要建筑 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莲花洞、僧寮等
宗派归属 汉传佛教净土宗
历史地位 印光法师出家祖庭,终南山重要古道场
现状 部分遗迹修复,保留莲花洞等修行场所,为佛教文化遗址

相关问答FAQs

印光法师出家寺庙

问:印光法师在莲花洞寺出家后,为何选择离开终南山前往其他地方参学?
答:印光法师在莲花洞寺修行多年后,虽已奠定坚实的佛学基础,但为求“深入经藏、广参明师”,以破除疑惑、增益智慧,便选择离开终南山,清代末年,终南山许多古寺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衰微,修行资源受限,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如江浙一带)佛教文化更为兴盛,高僧辈出,印光法师志在弘法利生,希望到更广阔的参学环境中历练,遂先后前往陕西扶县、湖北等地,最终至普陀山闭关,这与其“志大心坚、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发心密切相关。

问:现在的莲花洞寺是否还能看到印光法师修行时的遗迹?
答:因历经百年变迁,莲花洞寺原有的建筑群多已损毁,印光法师修行时的部分具体遗迹(如寮房、经堂等)已难觅踪影,但寺中的“莲花洞”——天然形成的修行洞窟,作为印光法师当年打坐诵经的重要场所,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洞内尚有后人镌刻的“印光祖师修行处”等字样,寺周的古树、溪流等自然环境与百年前大体相似,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深山藏古寺、松风伴禅诵”的清修氛围,当地信众正逐步修复寺庙,莲花洞已成为缅怀印光法师、体验山林修行的重要场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