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妈妈生病为何选择寺庙治病?

妈妈今年六十二岁,去年秋天开始总觉得浑身乏力,饭也吃不下,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歇歇就好,后来情况越来越糟,连走路都喘不上气,爸爸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期透析治疗,医生说虽然不能根治,但按时治疗能控制住,可妈妈一听要每周去医院三次,每次躺四个小时,就直摇头,说宁愿死在老家也不遭那个罪,爸爸急得嘴上起泡,亲戚们也轮番劝,可妈妈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后来是舅妈说:“要不带你去庙里拜拜?求个心安,说不定心宽了病就好了。”妈妈这才松了口。

妈妈在寺庙治病全文

就这样,我们陪着妈妈去了离家三十公里的云峰寺,那是个山腰上的小庙,红墙青瓦,被香樟树围着,一进门就能闻到淡淡的香火味,混着草木的清香,倒让人心里静了不少,妈妈没走正殿,直接拉着我们去了后山的观音洞,据说那里的菩萨特别灵,洞里光线很暗,只有几盏油灯在石壁上明明灭灭,妈妈跪在蒲团上,手里的香火怎么也点不着,爸爸赶紧掏出打火机,帮她点上,她闭着眼,嘴里念念有词,我凑近了听,她说的不是“保佑我病好”,而是“菩萨啊,让我别拖累孩子们,让我平平安安就行”,说着说着,眼泪就掉在蒲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

从那天起,妈妈隔三差五就要去云峰寺,一开始是爸爸骑电动车送她,后来她自己能坐公交车了,她每次去都带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水果、糕点,还有她抄的经文,庙里的师父们都认识她了,有个年轻的师父叫慧明,每次见她都笑着说:“施主,心诚则灵,您放宽心,吃好睡好,比什么都强。”妈妈就点头,然后把带来的糕点分给师父们,自己却吃得很少,说“吃了斋饭,菩萨才肯保佑”。

妈妈在庙里待得久了,慢慢有了变化,以前她总躺在床上,现在天不亮就起来,去寺后的菜园帮师父们摘菜,说“动一动,气血就活了”,菜园里种着青菜、萝卜、茄子,都是不打农药的,妈妈摘下来洗干净,自己带回家,学着师父们的样子用素油炒,味道居然还不错,她还跟着其他信众学打太极,一开始动作僵硬,后来竟也能打出个样子,气喘也比以前少了,爸爸说,这比在医院里躺着强多了。

爸爸还是偷偷带着妈妈去医院做了次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肌酐值居然降了!医生盯着报告单,反复确认,说“继续坚持治疗,注意饮食,情况会越来越好”,爸爸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回家路上特意绕到庙里,给菩萨供了三炷香,妈妈站在旁边,嘴角微微上扬,眼里有光。

妈妈在寺庙治病全文

现在妈妈每周去医院透析两次,剩下的时间,要么在庙里帮忙,要么在家抄经,她的抄经本已经攒了厚厚一摞,字写得越来越工整,她说:“抄经的时候,心里就什么都不想了,好像把烦恼都写进去了。”有时候我帮她磨墨,看她一笔一划地写“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突然觉得,或许妈妈找到的“药”,不是香火,不是符咒,而是重新找回的平静和希望。

寺庙治疗与现代医疗对比表

方面 寺庙治疗 现代医疗
治疗理念 信仰力量、心理调节、祈福消灾 科学诊断、药物/手术、病理干预
主要手段 焚香、诵经、抄经、符水、静坐 透析、服药、检查、手术
起效特点 心理安慰为主,效果缓慢且主观 针对性强,效果可量化,见效较快
家人角色 陪伴祈福,情感支持 配合治疗,护理观察
适用情况 辅助心理调节,慢性病康复期 器质性疾病、急重症、明确诊断

其实我知道,妈妈的病情好转,不是因为菩萨显灵,而是因为她走出了“病人”的阴影,开始主动面对生活,庙里的香火给了她精神寄托,师父的开导让她放下焦虑,信伴的陪伴让她不再孤单,这些像阳光一样,慢慢照进了她心里,就像慧明师父说的:“菩萨不救渡自弃的人,能救你的,从来都是你自己。”妈妈用自己的方式救了自己,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治病”吧。

FAQs

妈妈在寺庙治病全文

Q1:寺庙治疗能替代现代医疗吗?
A1:不能,寺庙治疗更多是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调节手段,对于器质性疾病(如妈妈的慢性肾衰竭)或急重症,必须以现代医疗为主,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可在正规治疗基础上,结合寺庙的静心、祈福等辅助方式,改善心态,提升生活质量,但绝不能替代药物或透析等必要医疗手段。

Q2:在寺庙治病时,如何避免被“神医”“神药”误导?
A2:首先要保持理性,明确“心诚则灵”指的是心态而非“神药”功效,遇到声称能“根治疾病”的所谓“神医”或“秘方”,务必警惕,不轻信、不购买、不尝试,可将寺庙活动作为心理调节的场所,核心是学习“放下焦虑、积极生活”的心态,而非依赖非科学的“治疗方式”,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因迷信延误病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