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缘法师 病逝

佛教界传来悲痛消息,一代高僧果缘法师于2023年10月15日15时30分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安详示寂,世寿88岁,消息传来,四众弟子缁素同悲,海内外佛教界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致力于佛法传承与人间关怀的善知识。

果缘法师 病逝

果缘法师,俗姓李,名明远,192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佛化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8岁时于镇江金山寺妙善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出家后,他精进修持,深入经藏,先后依止能海法师、圆瑛大德学习禅、净、律、教等宗义,尤其以“禅净双修”为要,持戒精严,定慧等持,1956年,于常州天宁寺受具足戒,后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研习三藏经典,毕业后留院任教,培养僧才。

果缘法师一生弘法不辍,道场遍布南北,他重兴道场、恢复丛林制度,注重僧伽教育,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应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其开示深入浅出,契理契机,深受信众喜爱,以下是果缘法师弘法重要历程概览:

时间 事件概要 意义与影响
1965年 赴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亲近虚云老和尚 深得法益,奠定禅净双修基础
1980年 出任苏州西园寺住持 重兴古刹,修复建筑,恢复早晚课诵、丛林制度
1990年起 每年启建“水陆法会”“金刚法会” 接引广大信众,弘扬正法,促进佛教文化传承
2005年 创办“果缘慈善基金会” 资助贫困学子、帮扶孤寡老人,践行“慈悲济世”精神
2010年后 应邀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讲经 传播中国佛教文化,促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果缘法师晚年仍坚持每日早课、讲经,即便身体有恙,也不忘弘法利生,他常说:“佛法不在文字中,而在行住坐卧里。”注重将禅修与日常生活结合,教导弟子“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精通经律论,尤擅《法华经》《阿弥陀经》的讲解,其开示常以“慈悲、智慧、方便”为要,引导众生破除我执、净化心灵。

果缘法师 病逝

示寂前数日,果缘法师仍与弟子们讨论法务,安详交代后事,圆寂当日,寺内钟鼓齐鸣,四众弟子云集诵经,回向功德,中国佛教协会发来唁电,称果缘法师“为佛教事业奉献毕生心血,是当代佛教界的一面旗帜”,各地寺院、信众纷纷通过法会、追思会等方式表达哀思,法师灵龛暂奉于真如寺藏经楼,将择日荼毗,舍利塔将建于寺内后山,供四众弟子瞻礼。

果缘法师的示寂,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他一生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菩萨道,其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精进前行。

相关问答FAQs

果缘法师 病逝

Q1:果缘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具体如何实践?
A1:果缘法师认为禅宗“明心见性”与净土宗“念佛往生”并不矛盾,主张“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他教导弟子日常通过坐禅观心,体悟自性本空,同时持名念佛,求生净土,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将禅定功夫融入念佛行持,强调“心佛不二,自性弥陀”,认为修行应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无论是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分明,最终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Q2:普通人应如何学习果缘法师的慈悲精神?
A2:果缘法师的慈悲精神体现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教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家人多一份包容与关怀,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与帮助,对弱者多一份怜悯与援手,他常说“慈悲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鼓励大家参与慈善服务,如环保、助学、助老等,在利他中净化心灵,践行菩萨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分别、不执着,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便是慈悲的体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