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净空法师常开示:“戒定慧三学,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乃从凡夫至佛地的必经之路。” 他强调,三学次第分明,又相互融摄,唯有持戒以固基,修定以凝心,发慧以破迷,方能渐次解脱,究竟圆满。
戒是修行的基石,净空法师言:“戒律不是束缚,而是慈悲的护持,如航船之舵,能防烦恼之浪。” 戒有在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旨在规范身口意,止恶修善,持戒需“从心地戒”,不仅外不犯过,更内不起恶念,如《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以慈悲心持戒,方能得清净戒体,为定慧奠定基础,净空法师常告诫:“持戒如履冰,小心谨慎,方能不蹈恶趣,人天安乐。”
定是摄心之法,净空法师特别提倡念佛修定:“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持名念佛,最契时机。” 念佛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所缘境,收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令攀缘外境,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一心状态,此定非枯坐,而是“念兹在兹”,佛号不断,妄念自息,如澄水映月,心渐安定,定能伏烦恼,生轻安,为慧的开发创造条件,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净空法师以“磨镜”为喻:“心如明镜,戒能防尘,定能拂尘,方显本有光明。”
慧是照见实相的智慧,净空法师开示:“慧不是世智辩聪,而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觉悟,是从定中生起的般若光。” 慧需通过闻思修获得:闻经教(如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明信因果、念佛往生之理;思惟法义,破除“我执”“法执”;依教修行,在念佛中观照“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不可得”,契入“空有不二”之境,慧能断无明,破生死,所谓“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持戒念佛至一心不乱,自然开慧,往生净土,圆满佛果。
为更清晰理解三学关系,可参考下表:
维度 | 截 | 定 | 慧 |
---|---|---|---|
基础作用 | 防非止恶,众善奉行 | 摄心一处,不散乱 | 破迷开悟,照见实相 |
修持方法 | 持守五戒、十善,护身口意 | 念佛持名,都摄六根 | 闻思经教,观照自心 |
目标指向 | 得人天善果,戒体清净 | 一心不乱,深禅定 | 断无明惑,证般若智 |
净空法师开示 | “戒是成佛的基础,没有戒,定慧如空中楼阁” | “念佛是修定的捷径,一句佛号摄万念” | “慧从定生,定从戒来,持戒念佛,自然开慧” |
净空法师教导,修戒定慧需次第第进,不可躐等,持戒如筑基,修定如培土,发慧如开花,三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无上菩提,众生若能依教奉行,持戒护心,念佛定心,闻思慧心,必能烦恼日减,智慧日增,趋向解脱。
相关问答FAQs
-
问:普通人日常工作繁忙,如何在生活中修持戒定慧?
答:净空法师开示,生活即是修行,持戒可从“五戒十善”入手,如工作中不欺骗同事(不妄语)、不占小便宜(不偷盗),待人接物常怀慈悲(不杀生);修定可利用碎片时间念佛,如通勤、做家务时默念“阿弥陀佛”,收摄散乱心;发慧则需每天抽出片刻闻法,如听净空法师讲经录音,或阅读《阿弥陀经》白话解,在境缘中观照“一切唯心造”,逐步培养正知正见。 -
问:净空法师为何强调念佛是修定的捷径?
答:净空法师认为,末法众生根机钝劣,心念散乱,若修其他禅观,难以专注,而念佛以一句佛号为“系念之法”,简单易行,无论文化高低、年龄大小,皆可修持,念佛时,心系佛号,不攀缘外境,自然妄念渐少,久而久之达到“一心不乱”的禅定状态,且念佛不仅能修定,还能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临终蒙佛接引,故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修定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