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惟正法师与南岳衡山有何深厚法缘与修行故事?

南岳衡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岳之一,不仅是名山胜境,更是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高僧辈出,法脉绵延,在这片灵秀之地,惟正法师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慈悲的弘愿精神,成为当代南岳佛教传承与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其生平事迹与思想理念,至今仍为信众与学者所敬仰。

惟正法师 南岳

惟正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对佛法的虔诚求索,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教文化怀有天然亲近,青年时期因缘成熟,于南岳祝圣寺剃度出家,师从南岳著名高僧明真法师,明真法师以“教观双美”著称,既重视经教义理的研习,也强调禅观实修的体证,这种“解行并重”的学风深深影响了惟正法师,在师父的指导下,他深入经藏,尤其专注于《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精进修持禅定,每日坐香不辍,寒暑不辍,逐渐在定慧中体悟佛法真谛,据其同门师弟回忆,法师在修行期间常“掩关自修,昼夜禅观,于定中亲见佛性光明”,这种扎实的实修基础,为其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根本。

出家后,惟正法师并未局限于个人修行,而是以“绍隆佛种、续慧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南岳佛教的恢复与建设,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南岳各寺院开始逐步恢复,但面临僧才匮乏、殿堂倾颓、经典散佚等诸多困难,惟正法师当时虽年轻,却勇挑重担,参与南岳佛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教职,亲自为学僧讲授《戒律学》《禅宗史》等课程,他授课深入浅出,既引经据典,又结合自身修行体验,深受学僧喜爱,他常告诫学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日常中磨炼心性。”这种将禅修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理念,成为南岳佛学院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僧才。

除了僧教育,惟正法师还致力于寺院的修复与文化保护,南岳福严寺作为南岳怀让祖师道场,历史悠久,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法师牵头组织修复工作,亲自勘察古建筑结构,募集资金,历时数年,终于使福严寺重焕光彩,他还注重挖掘南岳佛教文化内涵,主持整理《南岳佛教志》《南岳高僧传》等文献,抢救即将失传的禅门法语与公案,他认为:“文化是佛法的载体,保护佛教文化就是保护佛法的根脉。”在他的推动下,南岳佛教文化研究逐渐深入,成为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惟正法师的弘法理念,以“禅净双修、农禅并重”为核心,他强调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相结合,认为“禅是净土的禅,净是禅的净,二者相辅相成,皆指向心性的觉悟”,在日常修行中,他提倡“农禅并重”,要求僧众在劳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劳作,他曾带领福严寺僧众开垦荒地,种植茶树、蔬菜,不仅解决了寺院的日常所需,更让僧众在“搬柴运水”中体会“平常心是道”的禅意,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风,在南岳各寺院得到传承,成为僧众锤炼心性的重要方式。

惟正法师 南岳

惟正法师还积极推动南岳佛教与社会的互动,他常带领僧众参与慈善活动,如资助贫困学生、救助灾区群众、举办义诊等,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他认为:“佛教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利益众生。”在他的感召下,南岳佛教界形成了良好的慈善风气,佛教的慈悲精神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惟正法师对南岳佛教的贡献,不仅在于寺院修复与人才培养,更在于他对禅宗精神的当代诠释,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浮躁的心态,他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倡导“将禅修融入生活,将觉悟带入日常”,他常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就是禅;待人真诚,做事专注,就是禅。”这种简单朴实的修行法门,让普通大众也能感受到禅的智慧,为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惟正法师的生平年表(部分)
| 时间 | 事件概要 | |------------|--------------------------------------------------------------------------| | 20世纪50年代 | 出生于湖南衡阳,自幼接触佛教文化 | | 70年代 | 于南岳祝圣寺剃度出家,师从明真法师 | | 80年代 | 参与南岳佛学院筹建,担任教职,讲授佛教课程 | | 90年代 | 主导福严寺修复工程,历时数年完成殿堂重建与文献整理 | | 21世纪初 | 提出生活禅理念,推动南岳佛教慈善活动,培养僧才 | | 2010年代 | 主持《南岳佛教志》编修,促进南岳佛教文化交流 |

惟正法师虽已年迈,但仍心系南岳佛教,常为年轻僧众开示佛法,指导修行,他的一生,是“为法忘躯、利生为本”的真实写照,其思想与实践不仅丰富了南岳佛教的文化内涵,更为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南岳衡山的云雾缭绕间,仿佛仍回荡着法师的禅音:“佛法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一念清净中。”

惟正法师 南岳

相关问答FAQs

Q1:惟正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有哪些实践方法?
A1:惟正法师的“生活禅”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禅意,核心方法包括:①专注当下:无论是吃饭、工作还是与人交往,都全心投入,不攀附过去,不忧虑未来;②觉察心念: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培养正念,让心保持清明;③慈悲利他:将修行与利他结合,在帮助他人中体会无我境界;④简化生活:减少物质欲望,通过劳作(如农禅)磨练心性,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质朴,这些方法旨在让普通人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契入禅修,实现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Q2:惟正法师对南岳佛教文化传承有哪些具体贡献?
A2:惟正法师对南岳佛教文化传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文献整理:主持编修《南岳佛教志》《南岳高僧传》等典籍,系统梳理南岳佛教的历史脉络与高僧事迹,抢救了大量濒临失传的文献资料;②寺院修复:牵头修复福严寺等南岳重要祖庭道场,恢复古建筑原貌,保护了佛教文化遗产;③人才培养:通过南岳佛学院及日常讲经,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僧才,确保南岳禅宗法脉的延续,他还推动南岳佛教与传统文化、社会公益的结合,让佛教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