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栖霞寺寺庙南门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有哪些独特之处?

栖霞寺位于南京城东北的栖霞山中,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三论宗祖庭,历经千年风雨,始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庄严的宗教氛围吸引着四方信众与游客,而栖霞寺的南门,作为这座千年古刹的“第一印象”,不仅是连接世俗与佛国的物理通道,更浓缩了建筑艺术、历史传承与宗教精神的融合,推开南门,仿佛穿越时空,从尘世的喧嚣步入梵音缭绕的清净之地,每一处砖瓦、每一道雕刻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栖霞寺寺庙南门

栖霞寺南门的建筑形制充分体现了明代官式建筑与江南园林风格的巧妙结合,整体坐北朝南,由三座券门构成“一门二翼”的对称格局,中间主门高阔约4米,两侧次门各宽2.5米,门楣上方均采用青石材质,边缘雕刻缠枝莲纹饰,莲花瓣层叠舒展,既象征佛教的清净无染,又暗合江南水乡的婉约气质,主门门额镶嵌“栖霞禅寺”四个鎏金大字,字体为楷书,笔力浑厚,据传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题——何绍基曾游历栖霞寺,被寺中“千佛崖石窟”的庄严震撼,挥毫写下这四字,至今仍是南门的“点睛之笔”,门框采用整块青石雕凿而成,接缝处严丝合缝,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无裂痕,足见明代工匠的技艺精湛,门前铺设的青石台阶,表面因常年香客踩踏已磨出温润的光泽,边缘的云纹依稀可见,记录着无数人“一步一叩首”的虔诚。

南门的细节装饰处处彰显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两侧次门门楣上,分别刻有“无相”“皆空”二字,取自《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提醒香客进入佛国当放下执念,门前的石狮为明代遗物,高1.6米,昂首挺胸,毛发卷曲如波浪,狮口微张,含着的石珠至今仍可滚动却不掉落,展现了明代石雕“圆雕与浮雕结合”的精髓,狮座上刻有“万历庚子年造”的铭文,印证了南门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历史,门檐上方设有砖雕斗拱,共七层,层层出挑,支撑起灰瓦覆盖的屋顶,檐角微微上翘,末端饰有鸱吻(龙形吞脊兽),既符合明代建筑“防火灾、辟邪祟”的寓意,又让整体造型显得庄重而不失灵动,值得一提的是,南门的门钉排列也暗藏玄机:主门门钉为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取“九九归一”之意,象征佛法圆满;次门则为七行七列,四十九颗,对应佛教“七觉支”的修行次第,这些细节让南门不仅是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佛教经典”。

从历史沿革看,栖霞寺南门的形制变迁与寺庙的命运紧密相连,栖霞寺初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原名“栖霞精舍”,最初仅以竹篱为院,无正式山门,唐代时,因高僧僧朗在此弘扬“三论宗”,寺名改为“功德寺”,香火鼎盛,才逐渐建起石构山门,但规模较小,现存的南门主体形制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栖霞寺因年久失修,由住持明灯法师募资重修,并仿明代南京报恩寺(大报恩寺)山门风格,扩建为“一门二翼”的格局,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驻跸栖霞寺,对南门进行了修缮,并亲题“栖霞寺”匾额(现匾额为1983年修复时按原样复刻),还在门前增建“御碑亭”,记录南巡盛事,近代以来,南门在战火中几经损毁:1853年太平天国时期,部分建筑被焚;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飞檐上的鸱吻被日军炮火击落,1983年,国家拨款对栖霞寺进行全面修复,南门严格按照明代风格复原,保留了“一门二翼”、石狮、斗拱等核心元素,成为研究明代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

栖霞寺寺庙南门

南门的文化意蕴远不止于建筑本身,更是栖霞寺“宗教世俗化”与“世俗宗教化”的缩影,从空间功能看,南门是“过渡带”:门外是通往栖霞山的石阶路,两侧是售卖香烛、纪念品的摊位,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而穿过南门,迎面而来的是第一进院落的钟楼、鼓楼,以及院内袅袅升起的香火,瞬间将人带入“晨钟暮鼓”的禅意世界,佛教中讲究“入寺先礼佛”,南门作为“入圣之门”,其匾额“栖霞禅寺”中的“栖霞”二字,既指寺庙所在的栖霞山,又暗含“身心栖止于霞光佛境”的深意——霞光是自然的光明,也象征着佛法的智慧,香客们穿过南门,便是在祈愿“身心沐浴智慧光,远离烦恼障”。

南门还是文人墨客与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唐代诗人李白曾游栖霞寺,在南门外写下“明发不见手,搅之满前川”,描绘了南门外的明镜湖风光;清代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记载,他在南门偶遇一位老僧,听其讲解“三论宗”义理,深受启发,写下“栖霞寺里老僧闲,说法圆通万法安”,近代以来,南门更是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1923年,太虚大师在南门主持“世界佛教联合会”,来自中、日、印等国的高僧齐聚于此,共商佛教发展大计;1988年,栖霞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门被列为核心保护区域,成为展示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南门的周边环境与栖霞山的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共同构成“佛国山水”的意境,南门正对栖霞山的主峰“凤翔峰”,门外视野开阔,可远眺长江如带,近观枫林似火(秋季栖霞红叶为金陵一景),门前的广场上,有一方“明镜湖”,湖水面积约800平方米,因湖面清澈如镜而得名,湖中倒映着南门的飞檐翘角,与远山、近树构成“佛在水中,水在佛中”的禅意画面,湖畔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明镜非台”四字(取自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另一块刻有“枫桥夜泊”诗碑(为后人纪念张继而立),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交相辉映,每到深秋,南门便成了赏枫的最佳观景点之一,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在红叶与古门的映衬下,感受“万木霜天红烂漫,禅意浓浓入画图”的意境。

栖霞寺寺庙南门

栖霞寺南门基本信息概览

项目 详情
建造年代 明代万历年间(1600年)重修,1983年按原貌修复
建筑形制 三座券门,一门二翼,歇山顶,青石砖木结构
主要构件 青石门框(缠枝莲雕刻)、明代石狮(含滚动石珠)、砖雕斗拱(七层)、鎏金匾额(“栖霞禅寺”)
文化象征 “入圣之门”(世俗与佛国过渡)、“九九归一”(佛法圆满)、“无相皆空”(放下执念)
周边景点 明镜湖、御碑亭、千佛崖石窟、栖霞红叶景观带

相关问答FAQs

Q1:栖霞寺南门的石狮为什么被称为“会滚动的石狮”?有什么传说吗?
A:南门前两尊明代石狮的口中各含一颗石珠,这颗石珠可以360度滚动却不掉落,是明代石雕技艺的“绝活”,相传这对石狮有“镇寺护法”之能:石珠滚动时,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警示香客“莫忘初心,常存敬畏”,当地老一辈信众中还流传着“摸狮头,祛百病;摸狮背,添福气;摸石珠,得智慧”的说法,因此石狮的头部、背部和石珠被游客摸得格外光滑,成为南门一景,文物保护部门已禁止触摸石珠,以避免损坏这400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

Q2:为什么栖霞寺的南门而不是正门朝南?和其他寺庙的朝向有什么不同吗?
A:中国古代寺庙的朝向通常遵循“坐北朝南”的传统,这与“负阴抱阳”的哲学观念(北为阴,南为阳,坐北朝南可纳阳气)和“面南而王”的礼制有关,栖霞寺南门朝南,一方面是因为寺庙整体依栖霞山南麓而建,南向地势开阔,便于香客和游客进入,也符合“前有照(水或平地),后有靠(山)”的风水理念;南向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光明”与“生机”,与佛教追求的“智慧光明”“破除无明”相契合,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栖霞寺因山而建,整体布局呈“阶梯式”,南门并非寺庙的“中轴线正门”(中轴线正门应为“山门”,但因地形限制,南门实际承担了山门的功能),这种“因地制宜”的朝向选择,正是中国佛教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