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绍兴最悠久的寺庙是哪座?历经多少年岁月沧桑?

绍兴,这座承载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水乡,不仅以乌篷船、黄酒、鲁迅故里闻名遐迩,更因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被誉为“东南佛国”,在这片土地上,寺庙如星罗棋布,而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位于越城区蕺山街的戒珠寺,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绍兴的历史变迁,也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绍兴佛教文化的“活化石”。

绍兴最悠久的寺庙

戒珠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寺庙由高僧白道猷创建,初名“昌安寺”,选址于蕺山南麓,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逐渐兴盛,绍兴作为会稽郡治,成为江南佛教传播的重要中心,白道猷禅师以“弘法利生”为宗旨,在此结庐修行,昌安寺很快便成为浙东地区的著名道场,到了唐代,随着佛教地位的提升,昌安寺得到扩建,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虽因“会昌法难”而一度衰落,但宣宗即位后佛教复兴,寺庙得以重修,并正式更名为“戒珠寺”,取“戒律如珠,圆明纯净”之意,突显佛教持戒修行的核心宗旨,宋代是戒珠寺的鼎盛时期,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僧众达数百人,成为禅宗临济宗的重要祖庭,当时寺内不仅建筑宏伟,更藏有大量佛经、佛像及名家书画,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题咏,明代以后,戒珠寺虽历经兵燹,但屡毁屡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寺院两次大规模修缮,现存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多为清代遗构,仍保留着典型的江南寺庙风格,近代以来,戒珠寺几度沉浮,1983年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启动全面修复,如今已成为集宗教活动、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戒珠寺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国汉传寺庙“伽蓝七堂”的规制,依山就势,中轴线对称分布,层层递进,庄严肃穆,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配有钟楼、鼓楼、厢房、配殿等,形成三进院落的格局,既体现了佛教建筑的威仪,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的雅致,下表为戒珠寺主要建筑一览,展现了其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

建筑名称 始建/重修朝代 建筑特色与功能
山门 清代康熙年间 面阔三间,硬山顶,悬“戒珠寺”匾额,两侧各立石狮一尊,为寺院入口,象征“脱离尘世,进入佛门”。
天王殿 清代乾隆年间 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殿顶饰以琉璃瓦,檐角挂风铃,既庄重又灵动。
大雄宝殿 清代同治年间 寺院核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高约18米,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及十八罗汉像,佛像均以香樟木雕成,工艺精湛。
藏经楼 清代光绪年间 面阔九间,两层楼阁式建筑,原藏明版《大藏经》及历代高僧墨宝,现作为佛教文化陈列室,展示绍兴佛教发展史。
墨池 东晋时期 位于寺院西侧,为王羲之洗笔之处,池水呈墨色,池畔立“墨池”碑,为绍兴书法文化的重要遗迹。
鹅池 东晋时期 位于寺院东侧,为王羲之养鹅之所,池中塑白鹅雕像,池畔建“鹅池亭”,体现王羲之“书圣”形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除了建筑与历史,戒珠寺最富盛名的,莫过于与“书圣”王羲之的深厚渊源,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其宅邸就在戒珠寺旁(今戒珠寺址相传为故宅遗址),他常与高僧白道猷、支遁等交往,探讨书法与佛理,寺内的墨池、鹅池便是他当年生活的见证。“戒珠寺”之名,更与王羲之的一段典故有关:相传王羲之曾有一颗心爱的宝珠,不慎遗失,怀疑是寺内小僧所偷,虽未明言,但心中已有芥蒂,后有人告知他,宝珠被白鹅吞食,王羲之恍然大悟,深感自己因猜疑而错怪他人,遂将寺名改为“戒珠寺”,以“戒”自省,警示世人“戒除猜忌,心怀慈悲”,这个故事虽为传说,却生动体现了佛教“戒嗔、戒痴、戒疑”的教义,也使戒珠寺成为绍兴“书圣文化”与“佛教文化”交融的象征。

绍兴最悠久的寺庙

寺内还珍藏着许多与王羲之相关的文物,如唐代摹刻的《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刻、明代王羲之画像、清代“鹅池”题字碑等,这些文物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承载着绍兴的历史记忆,戒珠寺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极为深厚,历史上曾出过多位高僧,如唐代律宗高僧道宣、宋代临济宗高僧佛眼远禅师等,他们在此弘法利生,使戒珠寺成为浙东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寺内每年举行的“腊八施粥”“水陆法会”等佛事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信众,也成为绍兴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修复的戒珠寺古柏苍翠,殿宇巍峨,香火缭绕,既保留了古朴的历史风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绍兴最悠久的寺庙,更是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绍兴从古至今的繁华与变迁,融合了儒、释、文化的精髓,承载着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漫步寺中,既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也能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灵动与雅致,正如那口千年墨池,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映照着绍兴的文化之光。

FAQs

绍兴最悠久的寺庙

Q1:戒珠寺的名字真的与王羲之的“戒珠”典故有关吗?
A1:是的,据《绍兴府志》等地方文献记载,戒珠寺原名“昌安寺”,东晋时期王羲之居住在寺旁时,因丢失心爱宝珠而怀疑寺内小僧,后虽查明真相,但仍深感自责,遂提议将寺名改为“戒珠寺”,取“戒除猜疑、心怀慈悲”之意,这一典故虽带有传说色彩,但反映了王羲之的人格修养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也成为戒珠寺最富人文色彩的故事之一。

Q2:戒珠寺内的墨池和鹅池真是王羲之当年使用的吗?
A2:墨池和鹅池是戒珠寺内与王羲之直接相关的历史遗迹,其真实性得到了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支持,墨池相传为王羲之练习书法时洗笔之处,池水常年呈墨色,东晋时期便已存在,唐代时已有人在此立碑纪念;鹅池则是王羲之养鹅的地方,他爱鹅成痴,认为鹅的体态蕴含书法笔法,故在寺旁凿池养鹅,宋代以后,墨池、鹅池被列为“绍兴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仍是戒珠寺的标志性景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