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常明法师荼毗背后,究竟蕴含何种深意与不为人知的缘由?

常明法师圆寂荼毗的消息传来,四众弟子与信众无不悲恸缅怀,法师一生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精进修行、弘法利生,其示寂不仅是佛教界的损失,更让无数亲近过他的人深感失去精神导师的痛惜,荼毗,即佛教僧人圆寂后的火化仪式,是佛教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也是法师修行圆满、归于寂灭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终极关怀。

常明法师荼毗

常明法师俗姓张,生于1945年,18岁于某名刹出家,依止某位高僧修习禅净双融法门,青年时期曾赴佛学院深造,深研《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尤以“人间佛教”思想为践行圭臬,法师住持某寺院三十余年,致力于寺院建设、佛学教育、慈善公益,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设立养老院帮扶孤寡,组织医疗队义诊偏远山区,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践行着菩萨道精神,他常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倡导修行与生活结合,鼓励信众在日常中修慈悲心、行利他事,其朴素平实的弘法风格,深受各界敬重。

法师晚年虽年事已高,仍坚持每日讲经、禅修,从不间断,2023年初,法师预知时至,开始安排后事,嘱咐弟子“以法为师,以戒为依”,并荼毗后骨舍利分供各寺院,供信众瞻仰,圆寂前三日,法师结跏趺坐,面容安详,口称“阿弥陀佛”,安详示寂,世寿78岁,僧腊60载。

荼毗仪式于法师圆寂后第三日举行,寺院内幡幢庄严,梵音缭绕,来自各地的四众弟子数千人齐聚,诵经声不绝于耳,仪式流程庄重而有序,分为迎龛、诵经、荼毗、舍利安置等环节,清晨五时,弟子以香花幡幢迎请法师法身至荼毗坛场,住持法师率众诵《阿弥陀经》《往生咒》,回向法师往生净土;随后,法师法身被缓缓移入荼毗炉内,炉前摆放供品,信众依次行礼;九时整,住持法师举火,伴随着“无常!无常!”的唱诵,火焰渐起,象征法师肉身归于火界,精神法身永续流传。

常明法师荼毗

荼毗过程中,寺院同步举行法会,信众诵经念佛,祈愿法师乘愿再来,度化众生,法师火化后,得彩色舍利百余颗,大小不一,晶莹剔透,另有舍利花、舍利子等,在场众人无不感念法师修行深厚,功德巍巍,据寺院监院介绍,舍利将分两部分:一部分建舍利塔供奉于寺院,供信众礼拜;另一部分将赠与佛教院校及名山祖庭,弘扬佛法精神。

常明法师的荼毗,不仅是一场宗教仪式,更是其一生修行弘法的圆满句点,法师以“破我执、证真理”为修行目标,用一生诠释了佛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悲愿,他的舍利,不仅是修行功德的象征,更成为信众心中的精神灯塔,提醒世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唯有精进修行、利他济世,方能超越生死,究竟解脱。

相关问答FAQs

问:常明法师的荼毗仪式中,为何要举行诵经环节?
答: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后举行诵经仪式,具有多重意义,通过诵经回向,为亡者积累功德,助其往生善道或净土,消除业障;诵经能安抚生者心灵,提醒信众观照生死无常,精进修行,常明法师一生弘扬佛法,诵经仪式既是对其修行功德的缅怀,也是将佛法精神传递给在场信众,体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佛教智慧。

常明法师荼毗

问:普通人应如何看待佛教僧人的荼毗仪式?
答:普通人看待僧人荼毗仪式,应尊重其宗教内涵,理解其对佛教徒的信仰意义,荼毗象征“色身无常”,是佛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揭示,提醒世人珍惜当下、精进修行,非佛教徒可从中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僧人“慈悲利他”的精神,而非仅将其视为“丧葬仪式”,对于信众而言,瞻仰舍利、参与法会,是为了传承法师的精神,践行其利他理念,将信仰化为行动,这才是对法师最好的缅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